• 如何理解表演教学的目的

              课程目标分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
              广义的课程目标
              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狭义的课程目标
              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行为取向性目标
              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与评价功能。
              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对于学习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适合。行为目标取向的课程目标理论主要有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生成性课程目标
              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表现性课程目标
              表现性目标,指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遭遇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为了实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功能
              2.调整课程结构
              3.精选教学内容
              4.改进教学方式
              5.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
              6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教学科目(学科)是教学内容的基本门类。
              课程是指各个教学科目与课外活动的综合。
              所谓课程目标,实际上就是在教育部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里,要求每个参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关注的内容。
              如:信息技术学科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描述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普通高中14个学科的课程目标大都是指如下的三个方面:
              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这绝不是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分解、细化了的一小部分。当完成和落实了每一个课堂小教学目标的同时,课程需要关注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
              课堂教学目标在45分钟之内,是可以达到的。不是理想目标那样的遥远,可望不可及。
              平时人们常说的教学目标,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实际上指的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常常被人们简化为:“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就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双基”。那就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后来,又勉强地加上了一个学科情感。这就是如今在教案、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中的三个方面:①知识。②技能。③情感。
              有了课堂教学目标,教案中的教学过程的撰写,就可以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了。
              教学目标可以对应着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教学环节,即:一对一的关系。
              教学目标也可以对应着教学过程的某几个教学环节,即:一对多的关系。
              当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分别完成的所有的教学目标时,这节课的教学工作也就结束了。不是吗
              隐含的教学目标就是在教案中,不能写出来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隐含目标的内容就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果将隐含目标在教案中写出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就容易使得本学科的课堂教学目标产生混乱,以至于不知道是哪一个学科了。
              隐含的教学目标不但要有,更重要的是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能体现出来,又不能影响教学主线。还要能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两者的含义不同。
              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这种结果表现为学生在课程相关素质或特征方面的变化。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
              教学目标即教学目的和要求,专指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通过一个特定教学过程(如一节课),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是某种知识、某种技能、也可以是某种观念、态度的形成或获得。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过程的准则,通常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2) 两者的指导对象不同。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的建设,而教学目标只是指导教学过程。
              (3) 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
              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门(如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厅、局、委、办等)、课程指导机构(如各教育厅、局、委、办下属的教研室)、师资培训基地(如师范院校的对口专业)、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与审核者、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体只包括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4) 两者的概括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较为抽象,教学目标则相当具体、相当微观。
              (5) 两者的灵活程度不同。
              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往往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反复研讨、推敲的结果,具有导向作用。课程目标一旦确立,轻易不会改动;而教学目标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状况的把握来制订的,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某门课程在某学期、某堂课甚至某个教学活动环节上的教学目标是可以随时随地调整更新的。
              在看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区别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两者的密切联系:
              (1)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导向。
              例如,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不仅包括有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内容,而且有与科学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还特别强调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基本过程以及基本方法。科学教师在确定每学期、每堂课甚至每个教学活动环节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落实课程目标,注意体现课程宗旨。
              (2) 教学是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
              一切教学过程都必须以课程内容来支撑,不可能脱离课程而独立存在。小学科学课同样如此。课程目标明确了教学活动的方向,而教学目标就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精细化。当教师和学生在教科学、学科学的过程中互动的时候,就把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链接起来、融合在一起了。
              综上所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环境胎教的意义野花磨磨蹭蹭

                        • 上一篇:大家都给孩子报的什么特长班?为什么?
                          下一篇:孩子真是要从小培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