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幼儿园有关问题 怎样与幼儿园的老师交?

                幼儿园老师根据父母的类型,在面对孩子早教问题上,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每天,幼儿教师面对的不仅是千差万别的孩子,而且还有千差万别的幼儿家长。每个幼儿不仅有直接的家长“父母”,还有与之有密切关系的许多“家长”,像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等。
                那么教师在相处过程中会碰到什么类型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家长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啰嗦型” 王老师:我最怕“啰嗦型”的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的时候,几乎每天都“霸住”老师重复一样的内容,完全无视老师还有其他的工作;下午接孩子的时候,又“抓住”老师问孩子在幼儿园一天的表现。
                我觉得这个是好现象,是家长和老师沟通的好方式,对幼儿健康成长有帮助,我们当老师的可以理解。但是家长不能一问就问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多小时,要知道3个老师要负责很多个小朋友,没有很多时间集中在一个小朋友身上的。有些家长更是在老师下班或者午休的时间打电话来询问孩子的情况,我觉得问一次、两次还好,但是每天都在休息时间打来问,即干扰了我们正常的休息,也是对我们老师工作的不信任。
                 支招—抓住重点 家长在接送孩子的时候,尽量挑几个重点问题请教老师,不要面面俱到,因为老师要负责很多小朋友,没有很多时间专 注在一个孩子身上(若孩子生病或有什么异常行为,老师会特别留意)。其次家长如果还想具体问孩子的情况,可以问老师什么时间有空,约个时间打电话或和老师见面,但尽量不要打扰老师的休息。
                 “大惊小怪型” 张老师:我在幼儿园工作2年多的时间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家长对孩子之间发生的一点点小事就大惊小怪。记得以前我班上有个3岁的男孩子和其他男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发生了小冲突,我当时注意到了这个情况,但并没有干涉他们,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矛盾,并没有中断玩玩具这个活动。
                这个男孩子回家后,给家长说了这件事,可能因为年纪小,表述得不是很清楚,家长就误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吃了亏,受了委屈,第二天就跑到幼儿园质问老师发生的情况。还好,经过仔细解释家长才明白自己的孩子没有吃亏。类似的事情我碰到过很多次。 支招—冷静思考 当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了小冲突,家长要保持冷静,根据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分析孩子的话是否合理,判断是否正确, 以免兴师问罪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摆“乌龙”。
                虽是年幼的孩子,但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与生俱来的天真与顽皮,家长不能以成人的思维来理解和干涉孩子之间的小冲突,而是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家长不妨在孩子描述幼儿园发生的事时,多问问孩子:“你是怎么做的?”而不要说:“你应该这样做!”这种合理引导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泪人型”&“溺爱型” 陈老师:有一些幼儿才来幼儿园或者放假后重新回到幼儿园的时候,就会不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在家长送孩子的时 候,幼儿就开始号啕大哭,舍不得离开家长。我们班的一个小女孩就是这样,她放假回到幼儿园,每天早晨都在幼儿园门口抱着妈妈或者奶奶大哭(基本都是女性家长接送)。
                这时家长就心疼孩子了,两人经常抱着在幼儿园门口哭,有时妈妈能把孩子“忍心”送进幼儿园,但也有时候到了幼儿园门口,见孩子哭得太可怜,又把孩子领回去了。最后我进行家访,和妈妈认真沟通过之后,和妈妈一起对小朋友进行说理教育,才让她顺利地回到了幼儿园。
                 支招—态度坚决 家长,尤其是女性家长在对待孩子进幼儿园大哭的行为上,一定要态度坚决,不能模棱两可和溺爱,更不要看着孩子哭得很可怜就心软,就迁就他们可以不去幼儿园。家长可以多和老师沟通,把幼儿的一些行为告诉老师,让老师对其行为进行解读,然后通过生活小事,举一些例子,让幼儿觉得幼儿园是个快乐的地方,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还可以学到很多自己不会的东西。
                在这点上千万要记住不能纵容幼儿的任性,要让他们知道家长的要求是必要的。 “两代型” 方老师:现在的父母都比较忙,很多孩子是爷爷奶奶带,但是有时候两代人在教育方式上有很大分歧。比如我班里有个3岁的男孩子,周末感冒、发烧打针,周一奶奶把他送回幼儿园的时候已经好多了,参加升国旗时,奶奶一直在幼儿园门外看着孙子。
                当时老师已经在留意这个小朋友了,还不时过去帮他擦鼻涕,但由于老师还要兼顾其他小朋友,奶奶看到老师走到别的地方就不乐意了,就找老师理论。其实我们并没有不留意这个小朋友,只是家长照顾的是一个幼儿,而老师照顾的是全班。最后我们和孩子的妈妈沟通后,才让奶奶理解了我们的行为。
                 支招—多沟通,多了解 隔代教育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不过两代人的出发点都是一切为了孩子,但在实践中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老人也许不理解教师的某些行为,教师也一下无法和正在气头上的长辈们分析原因,就可以借助父母这个中间桥梁来解决问题,在老师和父母沟通之后,父母一定要和老人多讲讲老师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不关心孩子,希望老人们也能理解。
                 “投诉型” 赵老师:我遇到过一些爱投诉的家长,无论孩子在幼儿园发生的大小事,只要觉得自己家孩子吃亏了,就直接找园长,找不到园长就找副园长……像我们班以前有一个小女孩,在老师说安静的时候,她还在和其他小朋友说话,我当时只是说:“××,嘘!”她以为我打断了她和其他小朋友说话就是在批评她,回家则把这件事告诉了她的妈妈,她妈妈也没有问老师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就直接打电话告诉园长,投诉老师在幼儿园不能一视同仁,对待年龄小的孩子不能温柔地教育等话。
                幸好上课时副班老师也在,在园长面前证明我没有骂那个小女孩,家长这才罢休。遇到这种家长,我十分无奈。 支招—搞清事实 家长在孩子表达幼儿园发生的事件时,不要就认定孩子在幼儿园吃了亏。要分析孩子的话,最好和老师保持定期的联系,一旦在孩子出现问题事件时可以第一时间询问老师,不要遇到问题就主观认定老师偏袒了其他孩子,而欺负了自家的孩子。
                要多方面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也许孩子是在引起你的注意而故意把事情描述得很严重,所以家长要搞清状况,不要妄下结论,以免冤枉了老师。 [后记] 有话好好说 家长在和老师的交往过程中,由于双方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教育素养水平不同,教育观念、态度与教育方式也不尽一致,因此对幼儿出现问题的认识、理解也不同,使双方产生心理分歧,产生矛盾。
                但是基于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发展的目的,家长有问题要多和老师沟通,有话好好说,不要让一时的主观情绪而左右了自己对事情的判断能力。

              任何方面都可以交流,当然肯定是以孩子为中心。 一般我们都是口头交流,如果某些内容你觉得应该让孩子回避我建议你可以用书面或电话、短信的方式和老师沟通。

              首先是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 其次是孩子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动手能力等 再次是孩子有什么样的特长~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丛丛小班幼儿主动提问拖延

                        • 上一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女工作用
                          下一篇:亲子表演节目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