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的培养是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美感教育活动,它要通过对人们的不断启发和长期的训练、熏陶的教育过程使之逐渐获得美感能力。这种美感能力由少积多,我们的审美意识就会不断地加深。这也就确定了审美素意识是带有认识性质的一种教育活动,但它的认识性质又具有独自的特点,它是在人们对于美的感受中获得的。[关键词]美术教育 审美意识 艺术欣赏 欣赏能力 学习兴趣 创造能力[正文]美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我校属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由于刚刚步入专业的美术训练,其审美意识比较模糊,然而这一阶段却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黄金时期。作为一线的美术教师如何在美术课上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一、益智、启美,激发学生审美兴趣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学生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在长期的美术课教学中我发现“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只有在教学中挖掘美术学科的内在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乐意学、认真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无论课堂内外,教师都要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彻底转变只以教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地挖掘其自身的艺术潜能。如在广告设计课中,我选用了熟悉的“百事可乐”、“百威啤酒”等广告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欣赏优秀的广告设计作品,同时让学生体会其创意,分析广告内涵,运用讨论形式,你一言,我一语,唤起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通过成功作品的引导告诉她们你们自己也可以做到,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鼓动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在标志设计课中,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传授外,我还运用大量的熟悉的标志让学生自己体会其形式和设计寓意,从而在自己的设计创作中得以应用,在练习中我特地选择了本校下一届的校运会标志设计的征集,这样学生设计创作目的明确,同时也加深了设计的好奇心理,即教育了学生热爱学校的主人翁的思想情感,又乐于大胆的创造和动手的实践性。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认识活动,就不可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来。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由此可知,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挖掘学生审美意识的根基。二、感受、熏陶,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情趣、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唤醒学生感知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鉴赏与评述”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质材、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主体活动的精神,对学生理想的确立、审美观的树立有很大帮助,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的新型创新人才。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能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是比较困难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我想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如吴冠中的中国画《根扎南国》这幅作品,吴冠中关注的主要是艺术的形式语言。在这幅作品中,教师设问:画家运用了哪些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可以从塑造大榕树的形象上来分析构成形式美的因素。“学生观察、分析之后,一致认为盘龙多姿的枝干是用线条和墨块(即面)表现的,而郁葱繁茂的榕树叶是由不同形状的点和色彩组成,画面清新,明快。画家注重美术的基本语言----点、线、面、色相结合,创作出一幅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强烈形式美感的作品。 2.训练学生观测能力使学生能用自己的眼睛辨别和把握作品形式表现。如构图上怎样可以自主地将不同时间、空间的人物,影物有机地组织在一个画面。怎样遵循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等原则进行科学造型等等。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自觉地把握不同画种艺术特征,不至于产生以某画种的特点去要求其它画种的错误审美心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要让学生多走出教室去感悟、理解、练习。如 《绘画中的空间的表现》、《明暗表现与绘画形象的立体感、空间感》、《作为绘画表现手段的色彩》等,这些室内外写生课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还促使他们学会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提高审美修养和能力。在这些写生课的教学中,我把形体、结构、色彩等知识溶于教学之中,从二维空间转移到三维空间,从室内转移到室外,从不同的角度画书包、课桌、鲜花、青草、树木、房屋等这些常见的物体,鼓励学生从身边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通过写生让学生明白,虽然自然中不是处处存在着美的内容,但我们可以遵循美的原则,美的规律,使平淡无奇的自然景观变成具有审美价值的画面。写生的关键不是学会如何描摹自然本身,而是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关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修养。3.熏陶学生鉴赏能力 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判断能力和审美意识等,都是在具体的欣赏活动中提高的。运用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欣赏优秀作品,训练学生的眼光,提高判断能力。这种欣赏活动经常进行,在一定量的积累同时,受到熏陶、感染,就使学生的眼光更敏锐,脑子更有艺术理解力和吸收力。 教师的欣赏能力与学生的欣赏能力不存在必然的关系,学生欣赏能力发生变革时,教师的角色应从传授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欣赏能力的辅导者、支持者,使学生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提高评论能力,逐步成为一个具有艺术素养的人。如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的形式机制是由那些主要成份造成的,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种大小方向不一的三角形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 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画面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定静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教师对过引导,让学生逐步提高美术欣赏能力。学校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三、参与、分享,促进学生审美发展 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学生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美术课堂上需要教师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利于师生情感交流的比较宽容的学习环境。善于启发、激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和理解,教师应适应学生的情感、态度,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和体验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是美术教学的必要条件。1.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艺术潜能一节成功的美术课,教师要充分酝酿情绪,利用自己的语言、声调、速度、动作、姿势和脸部表情的变化,诱发学生与授课内容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等种种途径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的情意和认知相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学习乐园。营造美好的课堂气氛,要做到两点:一师生的配合与沟通。配合默契时,才会有美好的课堂氛围,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其次要轻松,即师生都要有一个放松、轻松的心态。美好的课堂氛围,本身就是对学生美好情感,美好心灵的培养,它涉及到美育的实质和根本。如命题画《可爱的家乡》,我想到了《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我将这支明朗、欢快、节奏愉悦的歌曲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当中,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美妙的音乐中。这时,他们仿佛看到了家乡的奇山异水、碧蓝大海,看到了高楼大厦、车来人往的美好景象。最后,爱家乡的情感催动了作画的欲望,学生自主自觉地在音乐氛围内构思作画,创作出了一幅幅主题突出、构图饱满、色彩明快、富有想象力的作品。音乐的使用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心理感受,促进了新知识的掌握,新技能的形成,还引发了下次再学习的激情。又如在风景装饰画的学习中,作业《秋韵》的制作过程设计安排:设音乐情景短剧——学生讨论——根据体会完成作业。通过运用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景、秋天的音乐、秋天的故事,营造了一个秋天的世界。学生正是处在这样的情景中才能够轻松体会到《秋韵》的感觉,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作品完成后让学生互相对自己作品内涵美进行展示和欣赏,在讲课时适当运用教学整合,对学生进行美的引导、美的启发,使学生达到美好的心境,有了美好的心灵和艺术的情感,是不难画出具有美好意境的作品。 2.鼓励审美,提升学生艺术表达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审美已趋向多元化,在这个“弘扬个性”的年代,我们的教学评价更应“与时俱进”,许多教育家呼吁:“评价应多几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将会多一批好学生。”美术也正是因为求新、求异才有了蓬勃的生命力——从放荡不羁,开创水墨大写意画风的徐渭到强调中西调和的林凤眠,从严谨治学,弘扬美好人性的达·芬奇到对绘画狂热到精神分裂的凡·高,古今中外美术史上闪烁着光芒的巨星皆是个性张扬的怪杰,我们的评价也应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情感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性,更加注重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个性化语言和创造性表达。这是她们稍纵即逝的艺术灵感火花,个性与激情的袒露,不能以刻板的审美标准去衡量,也不能简单地用优劣的等级来评价。 鼓励审美个性就是鼓励学生不仅能学会欣赏艺术作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及作画的接触感觉和不断的尝试,进而掌握其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3.立意创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 学生能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激发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愿望和追求。如在作人物练习时,人物比例关系及“像”与“不像”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画面想象、布局、环境衬托及色彩搭配,在学生大致掌握人物大小比例的基础上,我又利用欣赏活动投影片来启发他们想象人物的多种姿态:如跑、跳、蹲等,同时我又在黑板上画出动态线进行引导。学生兴致勃勃,跃跃欲试,不一会儿,一幅幅精彩的人物形象便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创作欲很强,画面的主题突出,构图恰到好处,学生们运用头脑中储存的一切信息,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人的审美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天两天或靠仅有的几节美术课就能完全达到的。它是我们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体现,它我们审美实践、审美鉴赏的总结,让我们共同启发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日常生活,用表现生活来升华审美意识。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爱国主义少年儿童舞蹈宝)

                        • 上一篇:结合指南,举例说明怎样带领幼儿进行艺术领域的
                          下一篇:如何对先学前儿童进行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