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点“教育规律”,需要我们认识——
“环境可以改变人”
当然,这种改变不一定是彻头彻尾的全然改变,但可以是作为一种“熏陶”、一种“浸染”来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
不然的话,古时候就不会有“孟母三迁”这种“教育案例”出现了
古代先贤,孟子的妈妈为了让孩子不被身边不良风俗习惯、教育环境所影响,“折腾来、折腾去”搬家,就是为了让孩子免于环境这个“大染缸”的负面影响。
孩子,小时候,缺失独立辨识是非善恶的意识,这时需要家长的帮忙,加以时日,帮助形成
同样的道理,若是能把孩子“浸泡”在艺术氛围,这种艺术修养、艺术感知力,是可以不自觉地形成的。
而浸泡艺术氛围,也要把握“度”;全盘兴趣班,让孩子连轴转。
这时,就怕“教育过度”之下,孩子的兴趣初始点,全部崩坏。
那么,此时他们可能就丧失了对艺术的好感,觉得“爸爸妈妈,干嘛要让我学这些呀”
如此,本来能让人轻松解压的音乐、让人陶冶情操的美术等艺术项目,就会在孩子痛苦的视角下变得不那么美好了。
学习,是提高艺术修养的手段。
我们成人和孩子,若是能沉浸在享受艺术的过程中,那么就不会以此过程为辛苦的学习过程。
喜欢广场舞的阿姨们,就一定比端坐歌剧院的粉丝们,不懂得享受艺术吗
只要是能投入其中,艺术就能为我们、为孩子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领略另一番独有的风景。
况且,孩子要是能在漫漫人生路上,拥有自己的艺术爱好,那么他们就不会那么孤单、即便是在孤单之时也能达到一种圆融的自得其乐
而且这种乐趣,还可能帮助孩子,交到朋友,形成自己圈子。
至于要让孩子提高到哪一程度,这也要看孩子的意愿与理想了。
我们家长也不可全然“包办”。要让孩子形成“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