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从1岁到8岁应该怎么培养?

              1-8岁的孩子,照这么培养就对了(共勉)

              将宝宝培养成才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如何培养孩子成才是父母耗尽心力研究的问题

              ,孩子成长自有其规律,针对不同的年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才会起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有一项长达40余年的研究,跟踪了数千位孩子的真实成长。他们发现人类行为发展其实是有章可循的,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中虽各有不同,却也有相似的发展规律。

              孩子的每一岁,都有不同的发育程度。每一岁都是培养某种能力的“黄金期”。抓住重点,用爱心培育,科学引导,他们会静静开成一朵另人惊叹的美丽花朵!

              1岁——培养安全感

              安全感的建立主要在1岁前,婴儿的安全感是从父母(特别是母亲)那里获得。父母最应该做的是耐心包容孩子,给予无条件积极关注。家长要避免以下言行:

              ①孩子哭闹或生病时不管他;

              ②过早让孩子独自睡觉;

              ③经常不辞而别;

              ④把孩子寄养在老人甚至亲戚家;

              ⑤经常对孩子说“我不要你了”。

              ⑥夫妻尽量不吵架,不大声喊叫。

              2岁——培养幽默感

              2岁左右的孩子通常“笑点”低,看到有趣的东西就

              会哈哈大笑,还会故意反穿衣服、鞋子等自寻乐趣。此时的孩子对面部表情十分敏感,能从身体或物体的不协调中发现幽默。

              父母多对孩子笑笑,多在他们面前做出假装“笨拙”的动作,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

              3岁——培养创造力

              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有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他们的行为会经常让父母眼前一亮,比如借助凳子拿桌上的物品,这就是最早期的创造力。

              家长可以给孩子买积木、橡皮泥、彩笔,鼓励他们创造出心中的形象;讲故事可以不讲结尾,让孩子自己去想象;把杂志上的图片剪下来,让他根据图画编故事等。

              4岁——培养表达能力

              孩子在4岁左右,口语表达变得丰富起来。他们可能会变成“小话唠”,爱说话、唱歌,甚至大吼;喜欢面对玩具自问自答;还有着无穷无尽的“为什么”。

              家长应适当增加言语互动,编个顺口溜教给孩子;鼓励孩子在客人面前表现自己,锻炼胆量。还要注意孩子的发音、语速,适时纠正口吃现象。

              5岁——培养书写能力

              从书写能力角度看,3岁孩子以涂鸦为主,4岁孩子能尝试以点、线表达;5岁进入书面语言敏感期,孩子能尝试模仿写自己的名字。想让孩子练就一手好字,不妨从5岁开始。

              父母可以由简到繁地训练孩子,比如同时写田和由、太和大等,让他能精确区别字的细微差异。

              6岁——培养好性格

              6岁是孩子人格培养和形成的关键阶段,但很多家长容易放纵孩子的不良习惯。这个阶段的孩子进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希望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王国。

              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去思考,避免长时间分离,但也不要过分保护,要给他们独立的空间。需要提醒,此时爸爸的陪伴和关注尤为重要。

              7岁——培养换位思考

              7岁的孩子心智快速成熟,思维模式已经处于“试运行”的阶段,开始为他人着想,渴望得到朋友和老师的认同。7岁还被称为“橡皮擦年龄”,很多孩子的作业纸都有被擦破的痕迹,可见是多么想把一件事做得尽善尽美。

              父母此时要跟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对他们的问题给予具有创意的“回馈”,引导孩子正面看待事情,学会换位思考,心智真正成熟起来。

              8岁——培养独立能力

              8岁的孩子充满活力,愿意帮助别人,在意来自他人的评价,并试图找到自己在家中和班级里的位置。他们愿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好坏的概念更清晰。

              这时候,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比如独自收拾书包、自己去上学等,并鼓励他们建立自己的朋友圈,顺利度过心理依恋期。

              总结

              孩子成长自有规律,做父母的要有耐心,要少说多做,要身体力行,要多观察孩子日常,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做得好的积极鼓励,多倾听孩子心声,做出正确的教育决策。

              日本阿德勒心理学家岸见一郎在《幸福的勇气》提出最重要的一点——教育目标是帮助孩子自立

              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不可以妄加干涉。教育者的任务只是通过传授孩子“人格知识”,实现教育目标——帮助其自立。

              实现自立的入口是“尊重”,“尊重”就是“信赖”,基于信赖的关系是交友。“教的一方要尊重信任“被教的一方”,建立起友情,教育才能被接受。

              尊重意味着你在关心他人,在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这也是共同体的感觉。像怯懦和勇气会传染一样,尊重也会传染,它是一切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正如教育者用尊重孩子来教会孩子们尊重一样。

              为了每个孩子能够健康茁壮成长,愿意和您讨论共同进步!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代表性胎教的姿势上虞市

                        • 上一篇:一岁宝宝如何引导?
                          下一篇:幼儿艺术启蒙的三个方式,具体是哪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