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眼不懂艺术,更不懂艺术家是如何修炼而成的。但感觉绝非是有钱有闲,就能成为艺术家。豹眼一向认为艺术靠得是天分,还需要勤奋。没有天分,再努力也没用,最多是个工匠,成不了艺术家。
比如现在,许多家长及孩子看到做个明星,既赚钱也出名,勒紧裤腰带,也让孩子学艺。他们可能会成为明星,名利双收,但很难成为艺术家。
再如,许多退休老干部,都在写书法,有些还一字难求,标价不菲。豹眼断定,恐怕几乎没人会成为真正的书法家,无论有多少人去吹捧。
作为明朝皇族,有足够的财力和时间学习、研究艺术,但艺术人才的确没有如井喷出现。但也绝非像题主所说,没有出现一个有点名气的艺术家。
究其原因,可能有两方面的因素:
第一,老朱家缺乏艺术家的细胞,也就是说没有那根筋。
遗传是成为艺术家最重要的因素,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东西,是压抑不住的。如果有这个基因,必定会有这个爱好,纵然不能成为主业,但起码会作为提升个人素养的手段。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并不必然没有艺术细胞。许多祖祖辈辈种地的农民后代,也曾经出现过大艺术家。他们是具备艺术基因,但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一旦具备了条件,就会脱颖而出。但朱元璋的后代恐怕不是这个情况,最大的可能从祖上就缺少这根筋。
这一点,或许是豹眼瞎琢磨。
第二,作为皇室家族,最重要的工作是从政,掌握治国理政的才能。培养的目标及其爱好,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朱元璋第五个儿子朱橚,是个标准的皇二代,从小却对权力不感兴趣,一心喜欢研究植物。对于游山玩水,各种花草植物特别来电。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朱橚擅自离开开封跑到了凤阳去野游,被朱元璋知道后,以“弃其国”之罪,流放到了云南。
朱橚到了云南,不仅没有不爽,却好比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发现了以前从没有见识过的热带、亚热带植物,那个兴奋劲就不用说了。
但由于当地气候炎热、瘴气严重,百姓很容易患病,因缺少医药得不到治疗。朱橚就组织了数十位医学专家,编纂了《袖珍方》,为百姓解决救治问题。他经常进入深山老林,采集、辨别各种植物,寻找各种草药。
朱橚恢复爵位回到开封以后,又组织刘醇等学者,撰写《普济方》,共一百六十八卷,收录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药方,是当时前所未有的鸿篇巨著。
这一事例说明,作为皇室宗族,主要就是从政,其他的一切都是旁门左道。即便是医药学,那也是贱业,更不必说艺术类的东西了。
这或许是明朝皇室宗族没有出现许多艺术家的根本原因。
有遗传就会有变异,老朱家缺乏艺术细胞,也不提倡、注重艺术才能的培养和挖掘,,但总有一些特例。
明朝开国一百多年后,明皇室出了一位王爷朱载堉。
朱载堉(1536年-1611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九峰山人,青年时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又称端靖世子,河南省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人 ,明代著名的律学家(有律圣之称)、历学家、音乐家。
朱载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郑藩王第六代世子。
1591年,郑王朱厚烷去世,作为世子的朱载堉本该继承王位,但他却七疏让国,辞爵归里,潜心攻读音律、历算,越祖规、破故习,呕心沥血,一生完成了《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辩惑》、《算学新说》、《瑟谱》等著作。
朱载堉的成就震撼了世界,中外学者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他与郭沫若一起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朱载堉作为著名的律学家和音乐家,称得上是艺术大家。
朱耷(1626-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本名朱统托,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 、人屋、道朗等,汉族,江西南昌人。
作为朱元璋的后裔,还有个牛人朱耷。
说到朱耷,或许有些陌生,但“八大山人”就名气大许多了。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本是皇家世孙。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身亡,大明朝灭亡。此时,朱耷不到二十岁,他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在南昌青云谱道院。
朱耷擅长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毫无争议,是艺术大家。尽管他是明末清初的名家,但也是明朝皇室子孙。
朱耷一生坎坷,曾经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之后,他选择与世隔绝,在创作中安放自己孤独的灵魂。
朱耷的一幅《竹石鸳鸯》立轴画作,曾经拍卖出1.187亿的价格,可见其艺术成就。
从朱耷的人生经历来看,老朱家也不一定就是缺乏艺术细胞,更可能教育的目的不同。
在明朝灭亡后,朱氏皇族失去了特权,没有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其子孙反而是激发了卓越的艺术才能。
因此,在豹眼看来,作为大明朝二百多年历史,有几十、上百万皇族贵胄,没有出现更多艺术家,主要原因还是教育目的不同。作为皇室贵族,首要的是保住老朱家的江山基业,对于艺术之类的东西,都是旁门左道的贱业、邪术,是严格禁止学习的。就是诗词歌赋等文学也是被压制的。没有出现更多的文学家、艺术家,完全在于教育。这个符合封建制度下人才的一般标准和定义,并不足为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