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孩子学习武术都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啊?该怎么

              写这篇帖子是因为假期在家给儿子辅导打拳总结的一些经验,发出来给其他喜欢让自己的孩子去习武的家长做个参考。
              首先要明确一点,人在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前身体的力量是僵化的,而这些年我从自己接触的各种武术流派中的一个体会就是好的武术一定是让人能练出柔、活的劲,并非一味的求硬、求快、求狠。
              其实包括很多民间的拳师也不懂正确的入门方式。孩子习武因为年龄的原因,周身比较柔软,可塑性强,所以正确的引导更加重要。
              开始我儿子和我师父学了一点通背的单操手法,属于入门的基本功,在我师父那里学,最强调的就是打的柔,打的轻。可能很多人不理解,其实这是一个过程,因为武术追求的的是灵活的变化,所以轻则灵,灵则活。
              今年开始和我的一位忘年交的老人田师父学习散手,这个是纯技击的东西。开始就要求马步、弓步、快速的出拳、定量打沙包等。在这个环节我发现孩子劲开始练的变僵。为了协助他能继续练好,我就在不影响他训练的基础上加入了疏散的训练,让他练完这些开始做一些有针对性的手法,将练完的身体慢慢转到松活的状态。这样能保证其训练不被影响,还不至于力量变僵。因为以后要成为一名高手,前期这些训练的方式早晚是要去掉的,但是不等于说这些方式不可取,而是你在整个过程中如何合理的去转化它。
              武术界的一句名言是找“名师”容易找“明师”难。其实就是说能点开你正确方法的人不是很多。
              仅仅练散打不加入套路的系统训练是与中国的传统武术相悖的,这个道理我们这些教他的人都懂,于是田师父联系了一位自己的朋友,教螳螂拳的王师父,我负责每天接送孩子。在螳螂拳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学散打类似。所以我做的也是针对性的给做疏散打完的僵力。在这个环节上因为加入了压腿,下腰,劈叉等,一定要说的的必须有合理的手段去训练这些,不能一味的求进度而造成对韧带、半月板等的损伤。所以千万不要莽下功夫,并非超负荷的训练是对的。传统武术和竞技体育的差别就在这里。传统武术确实讲求技击,但是训练方式是以不伤害自己为前提,而竞技体育是为了成绩,所以受伤似乎算不了什么。另外这个环节是一个吃苦的阶段,这个对孩子的毅力和承受力都是一个考验。
              在前面讲的这些里,有的朋友会问,只有轻、柔,怎么能打倒人?这里就系统的说一下:内家拳(我20多年一直致力于内家拳的练习,外家拳的东西接触了一些,比较后还是被我放弃了)讲求的是轻、柔、缓、活、妙。这里的关系如下:打拳前,心首先要静下来。只有在心很静的状态下人的大脑才能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而放松的状态下敏感度一定是最高的。这样与敌手交手中可更容易感应到对手的动态。静由轻入,这应该好理解的。

              前面我讲过柔、活。但这里的柔不是一味的“软”,凡事有度。过刚易僵,过柔易弱。但要达到刚柔并济则必须经历一个从柔开始过度的过程。所以我说的柔,是指柔活,不是指完全不用力,而是适度的用力。这在教孩子的时候需要尽量浅显的将这些将明白,这样孩子在练的时候也不觉得这是什么很苦很累的事情。
              其实轻一是指轻松其心,心的放松方可做到脑中思虑不会过多。在心情悠闲,放松的去训练是传统武术所强调的。(这里插一点,即使用于技击,千万别说传统武术不行这样的外行话,武术之所以被称为功夫,就是指这是依靠长久的训练,凭“功夫”来衡量的一个领域,当然这个说法同样适用于别的方面,纯技击我们试过,同重量级选手对抗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我指的是真正的无规则技击。没听说中国功夫处下风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时候,我本人强调的一个观点是拳本身的优劣是次要的,胜负的关键在于用拳的人)。
              需要告诉孩子的是武术其实和学别的东西一样,就是一种技能,这样孩子更能接受一些,千万别觉得这是什么文化现象等等,那些是以后的话题,早期不适合提这些。因为学一种技能人们都不觉得这是多么难的事情,只要用心去做就可以做好。
              轻的另一层意思是强调身体的轻松。以我给儿子设计的柔带、腰身劈挂等为例,都是为了在轻松的动作中将肌肉拉开,如同将一团乱麻给梳理开。
              缓则是强调慢练,慢慢的习练将内在的东西练出来。我们想象一下,在慢的基础上更容易修正自己姿势中的错误,所以无章法的追求快速出拳,其实是对武术的一个错误的理解。速度是在慢慢的训练中自然练出来的,不是刻意追求求出来的。慢练的另一个原因是可以做到心情不躁,这样出手就不会慌乱。
              有了轻、柔、缓的基础,自然就会慢慢的进入到活,这个不需要故意追求,在功夫达到那个程度,自然会出现的。当全身练出活劲,动作的变化才能巧妙。有了巧妙,才有变化,才有灵活,才能出现更多的技击手法。
              而我在前面提到的给儿子做疏散,用我们通背拳的一句名言来概括,就是“解散周身僵力”。也就是我在开篇说的:人在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前身体的力量是僵化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种僵化的东西给去掉。我师父常说的一身活劲,一身活劲,其实就是这个要求。我给孩子的辅导,也是建立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再根据实际操练的内容,针对不同部位找到不同的放松办法。
              在今年奥运的新闻中,我看到一段。刘翔的教练孙海平最担心的就是刘翔在去年肌肉开始变的更加强壮,这是他很担忧的,因为肌肉的强壮将使得肌肉的灵活度变的下降。不得不说他是一位很优秀的教练,从这几句话中就知道他太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运动”。
              关于“妙”,那是一种境界。但这并不神秘,也不是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来做指导。
              妙是练习的人到了一定阶段,招式和内心的呼应,这个因为现在我儿子还离这个环节差很远,我就不想多总结。但是还是大致说一下:
              还是从技击来谈,因为武术脱离了技击,不能称为完整的武术。以我练的通背拳为例:在轻、柔、缓、活、妙的基础上,可反出冷、急、健、弹、脆等各种劲力。通俗的说就是用法。我们可以从这些字面上去领悟一下技击中都会打出什么样的劲,或者是手法。

              其实我看了很多武术群里关于入门的说法正确的确实不多。所以整理了这么一篇文字资料给那些喜欢习武的入做个参考。特别是给孩子们做参考。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集团歌声华信

                        • 上一篇:该如何给一个8岁的小男孩选择合适的兴趣班
                          下一篇:怎么给孩子选择兴趣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