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不学兴趣班,对孩子以后也没有多大的影响,大多数孩子学兴趣班也只是锦上添花,多少孩子羡慕你的孩子有一位好妈妈,他才有一个美好而快乐的童年,我两个孩子,来说说兴趣班的事。
1、儿子。儿子现在14岁,上幼儿园的时候,学过跳舞,英语,英语还去了专门的培训机构,这些都是学了一两年,不了了之,到幼儿园中班的时候学过一年的魔法玩字,游戏中识字。
不得不说魔法玩字是有很大作用的,仅仅学了一年认识部分汉字,因此培养了他独立阅读的习惯,小小的人,就喜欢看书,各种书籍,比如动漫,名著,历史,地理,现在尤其喜欢历史地理,读初一的时候,能给班上同学上课,为此赢得科任老师和班主任的刮目相看。
上小学学了6年钢琴,娱乐为主,只考了一次5级,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本身也不是特别有兴趣,就暂停了,只能说暂停,也许哪一天他想去了可以继续学钢琴没有多大的成就感,但现在他可以把喜欢的歌曲,曲子搜出来,弹奏一曲,学习累了也用钢琴放松一下。自娱自乐。
上小时候还学了一年篮球,他确实不喜欢,就放弃了。
儿子多多少少学了这么多,当然也不能否认有些兴趣课的作用。
2、女儿。女儿现在6岁,学得挺多的,在幼儿园学了舞蹈,珠心算,其中珠心算学到后面很烧脑,孩子觉得吃力,不愉快,我果断终止了。
在培训机构学了,钢琴,画画,语言 ,其中钢琴不是特别愉快,已经学了一年了,我正考虑随时终止。
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选的,我负责付费。
3、什么年龄学习兴趣课最恰当?学习兴趣课不是越早越好,教育专家尹建莉说:“大多数在6岁比较合适”。
如果孩子有感兴趣的,做家长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我认为也不能勉强。
学习任何兴趣课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快乐为基础。如果带给孩子的是负担,痛苦和厌恶,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学习兴趣,如果父母处理不当,甚至带给孩子心理阴影 ,得不偿失。
感谢提问:
孩子的兴趣培养应该追求少而精,选择之后就应该“持之以恒”地刻意“精雕细琢”。
兴趣,指个人对研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积极的心理倾向性,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兴趣作为一种意识倾向和内心要求,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实践过程中由于对某种事物的了解和反复接触后产生的。当然,任何个人对某项事物形成特别兴趣都必须经历接触—>喜欢—>练习—>厌恶—>被强制练习—>真正的个人兴趣。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植物从自然物质中吸纳可溶于水的微矿物质结合光合作用生产生命养料、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微生物寄宿在植物或动物体内......所有生命都必须以被动适应+主动索取的方式适应自然生存环境。
人类,自然生命体系中综合智商最高、成长发育最慢、成长可塑性最强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动物,也是自然生命体系中唯一具备按照自主生存需求通过主动劳动创造生活消费物资的动物族群,现代人类社会的主动劳动创造包括但不仅限于驯化播种植物的农业、驯服圈养动物的畜牧业和渔业、采矿加工制成生产劳动与生活辅助用具的工业、辅助人类战胜疾病的医药业......人类也是自然生命体系中唯一进化形成复杂抽象字符文明的动物族群。
神话、诗歌、散文、小说、戏曲、音乐、绘画、舞蹈、棋艺、体育......建立在抽象字符基础之上的人类文明形式繁多,以当前人类对文明项目的划分标准计可达数千个小项。因此,受制于个人精力与可调配的生活时间限制,任何人都只能选择其中的几个小项作为自己的成长兴趣,比如舞蹈中的中国舞或芭蕾舞、音乐中的二胡演奏或古筝弹奏、体育中的篮球或滑雪、棋艺中的围棋或中国象棋等。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不难想象,如果一个人在相同时间段内涉足学习的内容过多,那他获得突破性成长的可能性会有多大。因此,现实人类生活中,那些所谓名人都只能在极个别项目上取得突破性成长,比如全红婵—跳水、苏炳添—田径100米短跑、刘翔—田径110米栏、李小鹏—自由体操+跳马+双杠、丁俊晖—台球、郎朗—钢琴、刘雯雯—唢呐、邓亚萍—乒乓球、郎平—排球......
《增广贤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人类把时间花在哪里,就会在哪里收获果实。时间最公允,它均匀地配给给所有活着的自然生命。但是,所有自然生命不可分身、自然时间不可调剂,每个人在同一时间只能处在一个地方、干好一件事情。因此,任何人在兴趣培养上都万不可“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式的贪多、也不可“猴子掰苞谷”式的“朝秦暮楚”。
小学生课文《小猫钓鱼》:
猫妈妈带着小猫在河边钓鱼。
一只蜻蜓飞来了,小猫看见了,就去捉蜻蜓。蜻蜓飞走了,小猫空着手回到河边,看见妈妈钓着了一条大鱼。
一只蝴蝶飞来了,小猫看见了,又去捉蝴蝶。蝴蝶飞走了,小猫还是空着手回到河边,看见妈妈又钓着了一条大鱼。
小猫说:“真气人!我怎么一条小鱼也钓不着?”
猫妈妈看了看小猫说:“钓鱼就钓鱼,不要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三心二意,怎么能钓到鱼呢?”
《小猫钓鱼》告诉我们: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而不能一心二用、三心二意。但是,作为自然生命体系中综合智商最高的社群性哺乳动物,人类天生对自然生存环境充满好奇、天生对自然生存环境充满警惕。因此,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必须在家长或者老师的严格监督下才能“持之以恒”地研习某项特定的兴趣。
《道德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说: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同样,一朝一夕也成就不了孩子真正的成长兴趣。因此,孩子的兴趣培养应该追求少而精,选择之后就应该“持之以恒”地刻意“精雕细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