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哪些技能

              小学数学探究技能,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经历数学知识“再创造”过程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其目的不仅仅是简单地证明事实,而是努力使学生有所发现,获得体验,形成探究的意识和习惯。探究式教学的实施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探究技能,然而探究技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探究技能加以训练。在小学数学探究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重其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技能。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动脑的能力
              3、培养学生心算、笔算甚至珠算的能力
              暂时也就想到这么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为了祖国的下一代,加油吧!

              小学常用的教学技能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是一种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的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具体地说,又可以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讲述:教师向学生叙述、描绘事物和现象。
              讲解: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明、论证概念、原理、公式等。
              讲读:教师利用教科书边读边讲。
              以上三种方式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在教学活动中经常穿插结合地使用。
              讲授法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讲授法的缺点在于,容易束缚学生,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而且对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依赖较大。
              教师运用讲授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教师讲授的概念、原理、事实、观点必须是正确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和教学。
              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讲授逻辑清楚,学生才能够理解清楚。
              3.讲究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水平直接决定着讲授法的效果,因此必须不断注重和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首先要做到语言清晰、准确、精练,既逻辑严密又清楚明白;其次,要努力做到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这对于小学生尤其重要;再次,还应当注意语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讲究抑扬顿挫。
              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小学生的注意时间有限,在整节课中完全采用讲授法很难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应当善于将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交叉替换使用,避免学生因长时间听讲出现疲劳和注意涣散现象。
              (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谈话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
              谈话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比较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对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谈话法的缺点在于,与讲授法相比,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它需要较多的时间。此外,当学生人数较多时,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谈话法经常与讲授法等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教师运用谈话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充分的准备。围绕什么内容进行谈话?提出哪些问题?提问哪些学生?以及学生可能做出什么样的回答?怎样通过进一步的提问引导学生?等等,教师都应当在事前周密考虑和安排。
              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尽管谈话只能在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进行,教师还是可以通过努力吸引所有的学生。首先,谈话的内容应当是能够引起全体学生注意的、在教学中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的问题。其次,教师应当尽可能使得谈话对象有代表性,比如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再次,在谈话时适时加以适当的解释、说明作为补充。
              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在谈话中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往往表达得不够准确、精练,因此在谈话的最后阶段,教师应当用规范和科学的表述对学生通过谈话所获得的知识加以概括总结,从而强化他们的收获。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独立思考和交流学习。
              讨论法的优点在于,年龄和发展水平相近的学生共同讨论,容易激发兴趣、活跃思维,有助于他们听取、比较、思考不同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讨论法能够普遍而充分地给予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机会,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有效地促进学生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讨论法的缺点在于,受到学生知识经验水平和能力发展的限制,容易出现讨论流于形式或者脱离主题的情况,对小学生而言更是如此,这需要教师加以注意。
              教师运用讨论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选好讨论内容。首先,要选择那些有讨论价值的内容,一般来说,讨论内容应当是教学内容中比较重要的事实、概念、原理等。其次,要选择难度恰当的内容,一般来说,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内容都不适当,前者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后者则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对于未知的东西,任何意见都是有价值的。学生总是从自己的逻辑出发去理解和思考,因此各种不同意见尽管可能离正确答案相去甚远,但却最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想法。教师不应当“裁判”,急于指出各种意见正确或错误,而要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充分的讨论理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以及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3.善于引导。教师应当在学生讨论时全面巡视、注意倾听,善于捕捉讨论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在讨论遇到障碍、深入不下去时教师适当点拨,在讨论脱离主题时加以提醒,在讨论结束时帮助学生整理结论和答案,等等。这些对于讨论法的运用都是必不可少的。
              (四)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实验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的学习。
              实验法的优点在于,学生是通过亲身活动从感性知识过渡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过程比较完整。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求实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科学精神和热爱科学的情感也能够得到培养。
              教师在运用实验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准备工作充分。在实验之前,教师要就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要领向学生做清楚的交代,并且保证学生明确。
              2.及时、具体地指导。小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是比较困难的,教师要适时地提醒他们实验步骤、操作规范等。当然,这种提醒应当是在需要时进行,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针对个别学生还是全体学生。
              3.帮助学生总结。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很容易被实验的外在和表面因素吸引,比如实验仪器的新鲜、实验中某种变化的趣味,往往会使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结果和根本目的,因此教师要帮助他们总结实验的收获,比如写出简单的书面报告,或者组织进行口头汇报。
              (五)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实习作业法的基本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实习作业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各种能力。
              教师运用实习作业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提出明确要求。实习作业总是在学习某种理论知识之后进行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实习作业的目的和具体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活动效果。
              2.选择恰当的方式。实习作业法的具体方式是十分多样的,如测量、测绘、制作、栽培、饲养等,教师要根据所学知识的性质和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具体方式。
              3.做好事后的检查。教师要在学生完成实习作业后给予检查和评价,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得失。
              (六)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练习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性学习。
              练习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技巧。任何技能技巧都是通过练习形成、巩固和提高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及时、集中的练习,能够在这方面取得比较迅速的效果。
              教师运用练习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进行练习,怎样才是达到了练习的要求,使学生的练习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避免练习的盲目性和机械性。
              2.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教师要在练习之前讲解和示范正确的练习方法,并且保证学生基本掌握,以便提高练习的效果。
              3.合理安排练习步骤。教师应当使练习有计划地进行,循序渐进。
              4.科学掌握练习量。技能技巧的练习需要一定的练习量,但并不是越多越好,超过学生承受能力的练习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确定练习量。此外,一般来说,分散练习比过于集中的练习效果更好,将某种练习分成时间较短的几次完成要比一次性安排更为科学。
              5.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要使学生及时知道练习的结果,以便纠正错误和巩固成绩。
              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要防止单一、重复的练习方式,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将口头的与书面的、记忆的与操作的、课内的与课外的……等不同方式结合使用。采取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可以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提高练习的效果。
              (七)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参观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直接经验。
              参观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有效地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领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从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根据与学习有关知识的顺序,参观法又可分为三种。(1)准备性参观:在学习某种知识之前进行;(2)并行性参观:在学习某种知识的过程中进行;(3)总结性参观:在学习某种知识之后进行。
              教师运用参观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参观的准备。教师应当事先到参观地进行实地考察,全面了解各种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且据此做好参观计划。教师还要为学生做好参观动员,让他们了解参观的目的,明确参观的要求和任务,如是否要做笔记、收集哪些资料等,以及明确参观的注意事项。
              2.指导参观的进行。在参观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和引导学生,如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提示值得注意的细节等,避免“走过场”或走马观花。这对于小学生是十分重要的。
              3.总结参观的收获。参观结束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总结,如可以要求学生写出参观心得或报告,根据参观所得制作图表模型等。

              1.分析法

              分析法是用于前后环节的教学内容在逻辑上是逐层深化关系的衔接方法。后一环节的教学内容是对前一环节内容的进一步深化。运用分析法首先要讲清前一环节教学内容的基本思想和含义,这是进行分析衔接的前提;其次,向学生揭示该节的思想、含义和将要继续发展的方向,使学生为下一节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最后,自然地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分析衔接方法层层深入,使整个教学过程富有逻辑性和紧凑性。
              2.演绎法
              演绎法是用于前后环节的教学内容在逻辑上是推论关系的衔接方法。使用该法进行过渡,首先,要复习前一个环节所得出的一般性结论或定律,这是进行演绎性衔接的前提;其次,要向学生揭示该节的结论或定律将要推论或应用的方面;最后,顺势引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3.激趣过渡法
              激趣过渡法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一种过渡方法。尤其是在转换教学问题时,更须及时针对教学内容创设新的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
              师:从前,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路远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 。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会帮他们选一选吗?(屏幕上打出两个渔夫的对话和一张四月份的日历)
              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过渡自然而然就成功了。
              4.穿针引线法
              穿针引线法是教师根据整个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或共同特征来进行过渡的方法。这种前后一贯的过渡形式,有如裁缝师傅穿针引线,如果技巧高超,过渡自然,会给人一种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之感。
              5.启发性类比法
              启发性类比法是用于前后环节的教学内容具有类比关系的衔接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使学生顺着联想的思路,从一个教学环节进入另一个环节的情形。首先,讲清前一个环节中类的特征,尤其要突出与下一个环节的类有可比之处的特征,以使学生能够很容易进行类比联想;其次,揭示前后环节可类比的方面;最后,引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6.悬念过渡法
              学生高效率的学习,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态势。悬念过渡,就是以激发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的过渡方法。
              多数老师讲“1000张纸叠在一起厚9.2厘米,平均每张纸厚多少毫米?”这道题目时,先让学生做,再请学生报答案,然后评论一下对错,就算讲完了。事实上,这个问题的价值还远不止于此,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也远不止于此。如果老师能利用好这个问题,就能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比如,引导学生发现一张看起来没厚度的纸,原来还是有厚度的,如何量出肉眼难看到的厚度?原来还可用数学的层叠与平均数来算纸的厚度,那头发丝能不能算出它的直径或重量?
              悬念过渡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对教学内容的仔细揣摩的基础上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7.激励过渡法
              教材中有些知识较浅显,学习难度不大,还有些知识虽然有些难度,但与前面学过的某些教学内容相关或类似,学生已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激励过渡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深情带来早就

                        • 上一篇:儿童花样滑冰条件?
                          下一篇:孩子多大开始学编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