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山舞的基本简介和特点

              巴山舞起源于素有歌舞之乡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在土家族传统民间歌舞“跳撒叶尔嗬”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的 一种民族舞蹈。

              主要特点
              长阳巴山舞自落地以后,就有广泛的群众性,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并传承。经过专业工作者的发掘,加工,推广,更是把其强大生命力给绽放出来,表现出特有的色彩。
              具有广泛适应性
              长阳巴山舞因为本质上是激起人们原始心底的一种呼唤,因此,一经问世便深受青睐。老年人奉为瑰宝,青年人视为爱物。《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指出:“当众多的进口娱乐性舞蹈风靡一时之际,重山叠峰中的巴山舞却占据了那么多朴实的心灵,这种文化景观,带给人们许多思考,至少,它开拓、展示了一片独特的审美领域。”从跳丧到长阳巴山舞,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次有益尝试。巴山舞大胆地把跳丧从死人那里解放出来,变祭礼性舞蹈为群众自娱性舞蹈,赋予它新的生命。
              结构注重经典性
              在结构上,它打破原始跳丧许多旧程式和流行区域的界限,吸取各地精华,通过提炼实行综合利用,重新结构而成,组合成“百凤朝阳”、“半边月”、“四合”、“风摆柳”、“双龙摆尾”、“喜鹊登枝”等八个舞段。其动作姿态各异,但都具有身体上下颤动和胯部左右摇摆的特色。土家风俗原有“女人跳丧,家破人亡”的禁忌,但巴山舞适应自娱性集体舞蹈的特点,要求男女成双成对,男女动作略有区别,这不仅使舞蹈气质发生了新的变化,而且增加了新的色彩。
              配乐注重时代性
              巴山舞在音乐上为去其丧味,只保留了原始跳丧鲜明的节奏和有特色的鼓点,选用了当地人们所熟悉的与舞蹈情绪相吻合的山歌、民歌为基调,适当加以发展,并加进了弦乐伴奏,舞蹈音乐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编创注重娱乐性
              巴山舞的编创把握住群众自娱性舞蹈所具备的群众性、科学性、自娱性、随意性的基本特征,所以它来自民间,又回到民间,像早春的燕子飞旋在千家万户,像七彩的阳光融进了新婚的洞房,像熊熊的篝火,燃旺了土家的欢乐,而且正如一位舞蹈学教授预言的那样:“巴山舞或许会作为富于民族特色的集体娱乐舞蹈,而与世界优秀的民族娱乐舞蹈媲美。”

              土家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土家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是展示不同情境和情思的寄善宣意的造型,其次是寓意生灵的造型,再次是美观实用的造型。

              土家族舞蹈包括摆手舞、肉连响、地龙灯、八宝铜铃舞、毛古斯舞、跳马舞、撒叶儿嗬、跳丧舞等,都具有鲜明的土家族特色。其中,摆手舞、毛古斯舞、撒叶儿嗬、肉连响、地龙灯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摆手舞:

              摆手舞据史书记载,最早源于商周时期巴人的军战舞。西汉时,巴人的这种军战舞成为汉宫廷舞乐,被称为巴谕舞。梁又复原称,后改为@舞。唐初,巴谕舞列为清高乐。

              跳摆手舞时,要吹大土号,唢呐、敲打锣、镲、鼓、燃放三眼炮和鞭炮。人们围成圆圈,男在外圈,女在内圈。除圆圈外,还有纵队、“人”字形队及各种图案队形。舞蹈人数不定,可自由出入。动作要求双手摆动不过肩,膝盖随之伸屈、颤动,手与脚呈顺边运动。

              舞姿朴实,音乐节奏明快。在跳摆手舞的同时,要唱摆手歌,其歌词有流传久远的固定歌词,也有少量即兴编唱的新歌词。人们且歌且舞,气氛热烈,具有浓厚的土家气息。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美术作品发展状况心理教育

                        • 上一篇:拔萝卜儿歌中谁没有参加拔萝卜?
                          下一篇:舞蹈概论重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