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和畲族舞蹈有着密切的关系。畲族舞蹈是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农耕文化和畲族舞蹈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畲族舞蹈是畲族人民在农耕生产过程中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祭祖感恩和祈求丰收的一种文化形式。畲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他们善于利用土地资源,依靠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进行耕作,这样就使得他们的生产、生活与宗教信仰不可分割。畲族舞蹈作为一种民间文艺形式,深受畲族人民的喜爱,被广泛地传承和演绎。在畲族舞蹈中,很多动作与农耕生产息息相关,如插秧、耕田、铡草、放牛、捕鱼等。畲族舞蹈中也有一些具有宗教意义的舞蹈,如祭祖舞、祈祷舞等。这些舞蹈相互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
三月三三人跳竹竿的介绍
竹竿舞又称竹杠舞,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竹竿舞的动作是以人们的肌肉活动特有的运动形式产生负荷,刺激内脏器官,改善人体心血管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状态,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提高了人体的工作能力。它是一种肢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最好的表达方式之一。竹竿舞需要音乐伴奏,能促进人们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谐运动,增强韵律感。
京族竹竿舞
勤劳智慧的京族人民,生活在美丽富饶的北部湾畔和北仑河旁,主要聚居在山心,尾和巫头三岛(俗称京族三岛),这里是珠蚌之乡,盛产驰名中外的“南珠”。京族人民感情丰富,性格豪放,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跳舞。
瑶族竹竿舞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我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壮族竹竿舞
壮族竹杆舞是一种可以与客共舞的娱乐性较强的舞蹈,一般是由十多几十个演员敲击竹竿,在演员的领舞下让客人参与,
壮族竹竿舞 (4张)
规模较小。从1985年起,在我国壮乡――广西武鸣县,每年都举办“三月三”歌圩,每年都吸引数万人参加,千名壮家青年男女以跳竹杆舞来庆祝自己的节日,形成了千人齐跳竹杠舞的壮观景象。
佤族竹竿舞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苗族竹竿舞
竹竿舞是贵州省南部罗甸县董王乡一带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主要是表现苗族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与理想,一般在重大节庆日与迎接贵客时演出。
畲族竹竿舞
据说畲族在立夏或平时亦会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跳竹竿舞。且节奏为:“开、合、开、合、开开合。
南靖县特色文化
南靖县特色文化有南靖竹马戏、四平锣鼓乐、福建客家山歌、东溪窑传统烧制技艺、畲族舞蹈等。
1、南靖竹马戏:竹马戏始于唐,又叫马艺、马灯、竹马灯。南靖竹马戏兴于清朝,由民间歌舞竹马灯舞发展而成。以竹制成马形为道具,竹马挂在演员齐腰高处,看上去如同骑在马上。
2、四平锣鼓乐:四平锣鼓乐俗称粗锣鼓,源于古代的四平戏,十五世纪中叶从江西流经漳州南靖一带。清朝时,四平戏在南靖已十分盛行。
3、福建客家山歌:福建客家山歌主要流传于漳州田螺坑及龙岩永定一带,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客家山歌以情歌为主,约占80%,还有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儿歌等,它继承了《诗经》的风格,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地方特色,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4、东溪窑传统烧制技艺:东溪窑主要分布在南靖与华安两县交界处,窑址产品种类丰富,集中反映了漳州地区瓷器的艺术特征,是闽南地区瓷器烧制技艺的卓越代表。由于历史发展多种因素,东溪窑传统烧制技艺断代失传。
5、畲族舞蹈:在南靖县山城镇三卞村有一个居住数百畲族钟姓族村,保存着畲族民间传统习俗、舞蹈,主要有祭祀、丧礼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