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班绘画《美丽的大公鸡》教案

              中班绘画《美丽的大公鸡》教案

              一、研究的目的 :对于幼儿园绘画教学,我们经历了以往的只注重技能的习得到转变为更要情感的体验。这一个转变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对于艺术教育确实需要技能的支持,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绘画教学中必须的技能自然的合理的融合于整个活动过程中,让技能隐退在情感体验中呢?带着这一个问题以“美丽的大公鸡”为例进行观察分析,试图通过这一案例的研究,寻找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二、背景情况及教学设计

                  1、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教学内容?

                  公鸡的形象十分的典型,在《骄傲的大公鸡》的动画片中,孩子们对美丽的公鸡十分的感兴趣。而公鸡的形象又有着较为典型的图形利用直线或者弧线连接而成基本形态,处于中班上班学期的幼儿而言对各种图形的连接表现各种形象正是兴趣期。为此,根据本班幼儿的现有能力与特点设计并组织实施此活动。

                  2、本次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激发幼儿绘画表现兴趣,体验绘画活动的快乐;大胆的尝试图形和线条连接表现长脖子的形态,突出公鸡的外形特征,

                  3、本次活动解决的技能难点是什么?

                  对公鸡形状特点的表现“椭圆脑袋椭圆身,长长脖子真灵巧”,其中长长脖子的动态的更是一个表现难点。

                  4、采用解决这一技能难点的方法是什么?

                  故事情景讲述演示法,游戏法,尝试比较法,体验感受法。

                  5、前期的体验与感受

                  收集有关公鸡的外型特征:长得什么样子?身上有些什么?公鸡的生活习性?

                  三、活动过程

                  (一)教师边讲故事边示范:

                  大圆圈,小圆圈,大圆小圆打电话——(画两个有一定距离的两个圆形)

                  “喂——”“喂——”——(用弧线或者直线添画连接线,成脖子)

                  没有人回答,睁开眼睛看一下,长大嘴巴喊一喊——(添画眼睛和嘴巴)

                  生气了,发火了——(添画鸡冠)

                  原来,感冒了——(添画翅膀)

                  打喷嚏了——(添画尾巴,“大大的喷嚏”—鼓励孩子突出公鸡的大尾巴)

                  T:啊!圆圈打电话变成了什么?再添画上什么就变成完整的大公鸡了?

                  (二)尝试分析作画过程

                  问题一:这只公鸡是用什么变出来的?孩子们说:是圆圈打电话变成的。有幼儿轻声说:真好玩。教师追问:“那么脖子长得什么样子?”

                  豆豆说:有点长(同时用双手演示着)

                  笑凡说:“还有点弯的!”

                  问题二:“大圆圈,小圆圈分别是公鸡的那个部位?”

                  甜甜说:“是公鸡的身体和脑袋!”(指了指自己的身体和脑袋)

                  问题三:“大圆圈和小圆圈的位置可以变化吗?”孩子们举手很多。

                  小伊林画了大圆圈在上面,小圆圈在下面的公鸡。“这只公鸡在找虫子吃。”

                  黄薇蓉画了小圆圈在上面,大圆圈在下面的公鸡马上说“大公鸡在唱歌。”

                  问题四:“那么,还可以画出怎么样的大公鸡呢?怎么画?”同时教师出示不同动态的大公鸡。孩子们边观察边猜测画面内容。徐征宇兴奋的走到公鸡前指着说:“有的回头和宝宝说话,有的在拍拍翅膀想望天上飞。”(同时用手指着不同的方向)老师追问:“它们在什么地方呢?”张天翼说:“在公园。”沈成说“在家门口。”……

                  问题五:“它们和谁在一起,干嘛?”

                  孩子们凭借着对公鸡的习性的认识与相关知识,发挥着想象,讨论热烈。

                  四、问题的讨论

                  1、这个案例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有何特点?效果怎样?

                  2、孩子们对活动中碰到的技能难点有何反映?

                  3、教师在解决技能难点与内容的相互渗透中采取了什么方法?

                  五、分析和研究

                  (一)赋予技能象征意义,隐藏技能。

                  众所周知美术方面的技能都是一些专有名词,孩子们无法从字眼上来理解,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正确的判断技能难点是什么,然后将生硬的技能进行加工处理,将之想象成与孩子们已有经验中相似的相近的物体,也就是说赋予生命。孩子们则能从提取的已知经验中对此表征进行感知,从而“刺激—感受—行为反映,激起创作动机。就如本次案例中我确立了圆形连接的技能难点,用随意的弧线表现公鸡脖子的弯曲,达到表现公鸡动态的目的,让幼儿有个容易感知的象征物,易于理解。

                  (二)技能解决与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

                  我认为技能与方法的关系就如同和面,水与面粉相拌,必须在面粉中加适量的水才恰到好处。绘画活动中的技能的感知与表达还必须与相关的方法结合起来。但是方法很多,一种技能的解决选择什么方法才能有机结合呢?这个选择是很重要的。最根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幼儿理解接受的才是恰当的。因此,在考虑过程中我注重的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方法。比如:本次活动我紧紧抓住“大圆圈,小圆圈,打电话……”的游戏情景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为中班幼儿极易好动,喜欢多变化的画面来调解眼睛获得视觉上的快感。这一个方法能牢牢抓住幼儿的有意注意,老师在这个同时将公鸡的技能难点渗透了。另外,将整个活动中零碎的东西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穿起来,在欣赏中感知体验。

                  三、鼓励孩子要有创造性技能的尝试

                  技能的学习不是一个模式化的学习。如,画电话线可以用直线表示,也可以用弧线表现,大圆圈(身体)、小圆圈(脑袋)的位置可以任意摆放,任意组合。是源于幼儿对此的内在理解与感受程度。而许多有创意的画往往就是有独特的创造技能的表现才得以独特。在我的实践活动中已经努力的引导幼儿有这样的思路创造表现,但发现教师过多的话往往会干扰幼儿这方面的发展。

              照抄就能过关!!!!!!!!!!!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射伤孩子特长班的选择内外

                        •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我的故事用绘画的形式怎么写
                          下一篇:如何指导幼儿欣赏幼儿图画故事结合作品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