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红色文学的革命咖啡与大蒜《洛丽塔》的混搭
初见到本命题,觉得荒谬不可思议。苏联经典红色文学和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描写不伦之恋的小说《洛丽塔》有什么关系呢?
完全是一种错位的不搭界,意思就像周立波讲他的海派清口和赵本山的小品,就是大蒜跟咖啡的关系。是喝着咖啡就大蒜?还是吃着大蒜品咖啡?完全就是一种风马不相及的荒谬拉郎配。
接着又一想,既然是天马行空的命题,不妨把拉郎配的东西,拿到一起说一说,现在时尚界不是讲究混搭和黑料理吗,“硬写”这样的命题,而且写得出来,可能会显示作者的创作能力吧。下面我就试着把大蒜和咖啡掺在一起混搭,聊一聊。
苏联红色文学的咖啡
十月革命后,产生了大量苏联文学或苏维埃文学,其中优秀的,被称之为红色经典。据1968年统计,苏联文学包含着用72种民族文字写作的各民族的文学,其中42个民族的书写的文学,是在十月革命后创制了各自的民族文字以后产生的。
苏联红色经典文学,包括的数量庞大,从1920年代开始,我国左翼文学作家就陆续引进翻译后来成为红色经典文学的大量苏联文学著作。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中苏友好,苏联文学的大量引进,进入了高潮期,那时候翻译了大量的苏联红色文学作品。包括《青年禁卫军》、《毁灭》、《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三十多年前我本人读过,现在能想起来的有:法捷耶夫的《毁灭》,这是苏联文学开荒期的代表作;《绥拉菲莫维奇中短篇小说选》,主要以沙俄时期作品为主,但作者却是苏联早期著名作家,其中不少用意识流写法描写底层人心理的内容。革拉特科夫的《童年的故事》、《荒乱年代》,与《绥》一样,都是沙俄底层人从自己的视角描写自己的生活。《水泥》,文字和某些人物的刻画虽然有些粗糙(也可看做早期苏维埃文学粗犷色彩的表现),但着实可谓是新经济政策的黑皮书,描写了苏维埃官僚伴随新经济政策的得势,以及革命者的彷徨。高尔基《阿尔塔莫夫家的事业》,薄薄一本把农奴改革,至十月革命期间的风云变化写出来了。高尔基《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长且无聊,无聊不是因为作者不行,而是因为描写的对象小资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比较无聊,充满了唧唧歪歪。拉斯普京的《活下去,并且要记住》,等等等等,年代久远了,记不太清楚了,总之我这一代人,是在苏联红色经典文学的熏陶下长大的。
对苏联红色经典文学的印象,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悲壮”。苏联文学对人生悲剧的认识,常常通过对人心底最深沉、最激荡、最复杂的情感描写,来体现出来的,很容易令人动感情,真激动。直到现在还有两部作品是苏联红色经典文学当中,令人印象比较深刻的。一部是《静静的顿河》,其中情感非常炙热狂野,善良与残忍,执着与矛盾,在主人公身上交集、矛盾、冲撞,令人极其震撼。另一部是《第四十一》故事情节现在看来有点俗套,一个女红军战士,在押解途中,爱上了那个她唯一没有命中的目标:一个白匪军官,最后又不得不亲手将其击毙。故事背景很残忍,但情感却纯净而柔美。
苏联文学非常有血有肉,在上面的两部作品中第一部的男主人公,是站在红军对面的哥萨克骑兵。第二部的红军女战士,居然又爱上了他的敌人。但这都不妨碍他们饱满生动的文学艺术形象。相比之下,中国的红色文学就显得有点过于脸谱化了。
拉拉杂杂说了些苏联红色经典文学的印象和情况,现在回头在说说那头大蒜《洛丽塔》。
《洛丽塔》(Lolita),又译为《洛莉塔》、《洛丽泰》、《罗莉泰》,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作绝大部分篇幅,是已成死囚的亨伯特的自白,作品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畸形不伦的恋爱故事。
小说最初“由于内容淫秽,充满了反对人类现行婚姻道德和两性关系的描写”,并未获准在美国出版发行的资格。直到1955年才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958年终于出版了美国版,作品一路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洛丽塔》也被改编成电影。
《洛丽塔》 大致情节如下:
大学教授亨伯特年幼时,经历了失去初恋女友之痛后,自此他对未成年少女就有特殊的感情。 一次他到了美国去,成为了寡妇夏洛特的房客,当他看到夏洛特年仅14岁的女儿洛丽塔时,他疯狂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少女。事实上,夏洛特希望跟亨伯特结婚,让自己与女儿都能有个依靠。而亨伯特却是为了让自己能够留在洛丽塔身边,就跟夏洛特结婚了。他将对洛丽塔的情感全部写进日记,锁入抽屉。直到某天夏洛特打开了潘多拉宝盒,他们的命运从此改变……。夏洛特知道了丈夫对自己女儿的迷恋,愤怒出走,却遇车祸突然身亡了。 于是亨伯特就把在身在夏令营的洛丽塔接到身边,对她瞒着她母亲去世的消息,与她一起游历美国,而他们之间也展开了一段惊世骇俗的不伦之恋。面对小妖女洛丽塔,亨伯特百般顺从,但洛丽塔还是厌倦了他,密谋逃走……。
眼下时尚界流行黑色料理,就是专门做的很难吃的料理,或者搭配很奇葩的菜。如辣黑冰淇淋、暗紫色臭鸡蛋蛋糕诸如此类,有的味道也许还很棒呢!
本命题,苏联红色文学的革命咖啡与大蒜《洛丽塔》的混搭,也许就暗合了现在创作黑色料理的本意:不管是红色经典文学,还是乱伦之恋的《罗丽塔》,如果说他们有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他们都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人性,描写了人性当中最深邃,最复杂,最黑暗,最光明的矛盾体,而且都写的如此生动感人,甚至让每个读者在阅读中,不得不深入到自己思维里最幽暗的角落,去反观自己灵魂当中最幽暗和最复杂精细的东西。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一次深入的洗浴和擦拭。类似的功能,世界上几乎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当中都有体现。我们常说文学是人学,而人学就是人性。在《洛丽塔》和苏联红色经典文学当中,一以贯之的东西就是人性,用这个观点去看从古到今的伟大文学作品,我们就找到了文学的一条永恒的主线,那就是孜孜不倦的刻画描写复杂多变神秘莫测的人性,这是所有文学工作者和文学家永恒的使命。
最后这也算是本命题,硬把苏联红色文学的革命咖啡,与大蒜《洛丽塔》的混搭后,产生的绝妙思想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