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娲补天与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关系是什么?这些

              这是因果关系!《淮南子》与山海经皆有记载:共工因与颛顼争帝失败共触不周山,使天柱折断,地的平衡被打破,结果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天上有个大窟窿,大雨如柱整个大地一片汪洋,女祸为了拯救人类,故而炼七彩石补天。

              “女娲补天”和“共工触不周山”,在古人那里,应该没有直接关系。

              这两件事,西汉淮南王刘安,在献给侄子辈汉武帝的《淮南子》中,都有记载。这年,刘彻18岁,刚登基两年,也就是公元前139年。

              《淮南子.览冥》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lan)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员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沉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后积者,绝止之。……”

              这是说,很古之时,四方撑天的柱子倒了,九州大地裂了,上天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大地也不能遍載万物;烈火蔓延不熄,洪水肆流不止;猛兽吞食善民,凶鸟捕猎老弱。于是,女娲炼五彩石以补缀天穹,斩断鳌足为撑天之柱,屠黑龙救中原人民,积芦灰堵塞大水。苍天补好了,四极立定了;淫水平息了,翼州安定了;毒虫猛兽杀死了,温良之民得以生存;背向大地,拥抱上天;春天和煦,夏天炎热,秋天肃杀,冬天严寒,人们以方正之矩为枕,卧于正直的绳墨之上。阴阳变化,贯通壅塞失调之处;调正逆乱气候,防止危害万物、妨碍百姓积财。

              《览冥》后面还有赞扬的话,就不赘述了。

              “女娲补天”,尽管西汉的《淮南子》才见记载,但这个传说,很可能已经流传了很久。

              其实,“女娲补天”,与“大禹治水”所讲非常类似,是古人的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情节的集中映射。人们时刻牢记,正因为有了这种“往古”英雄,才使后人得以安居乐业。

              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上古时期,的确可能发生过大洪水灾难;也极有可能,发生过剧烈地震与火山爆发。中国先民,并不是坐在小舟上逃避,而是豪气干云,认为可以战胜灾难,大禹和女娲,就是带领人们克服困难,走向安定的英雄。

              这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一种宝贵精神。

              《淮南子.天文》又云:“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者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成白话是——天地聚合的精气成为阴阳,阴阳聚合有了四季,四季的消散之气化为万物。阳之积聚热气生成火,火的精气形成太阳;阴之积聚寒气生成水,水的精气变成月亮。日月溢甚之气的精华生成星辰。上天收纳日月星辰,大地接受积水尘埃。从前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发怒撞倒了西北方不周之山,撑天之柱被碰断,系地大绳被拉断。西北方的天高起来,所以日月星辰便向那里移动;大地向东南方倾斜,所以水流尘土归向东方。

              这一段,讲的是“往古”先民的“宇宙观”。

              日月星辰,世间万物,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阴阳之气“易变转圜”而成。

              古人认为,天地本为一体,化为阴阳而始分。对这个“天地分”,一种说法,是天帝命重黎向上托天、往下压地而分,很多古籍中这叫“绝天地之通”。另一种说法,就是共工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地始分。

              还有一种说法,是盘古开天辟地。

              共工触不周山,使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日月星辰由东向西移行,水裹泥沙流向东南。这一描述——

              第一,与上古先民“盖天说”密切相关。

              《晋书.天文志》详细记载了古人的“盖天之说”,说其认为,“天似盖笠”“地法覆盘”,正中的“天顶”很高,而北方的“天极”则又很低。这是因为,古人大多于黄河流域的纬度观测天象,这样的视觉认知,是极正常的情况。

              共工触不周山,令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种“视觉效果”,恰恰与“盖天说”理论相吻合。

              第二,与古人对“中国”的地形认知密切相关。

              这个不用多说,中国地形,即西北高、东南低,在古代,极容易使人产生西北天低、东南地洼之概念。

              《山海经》以西周王室舆图为基础成书,里面便详细描述了这种地形认知。其中,也多次说到了位于西边的“共工之山”。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紧跟娃儿智力培养适度

                        • 上一篇:诗云: 先有鸿钧后有天,神魔更在仙佛前。 盘古挥
                          下一篇:女娲补天只是个传说,为何一直能流传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