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是儒家宣扬孝道的一本通俗读物,它是元朝至正年间,有个叫郭居敬的学者,他辑录了元代之前所流传的孝子中最最感人的故事而编成。(距今已有六百七十余年)
卧冰求鲤,是《二十四孝》中的第18个故事,说:冰天雪地的有一天,晋代人王祥为了他的继母一时想吃鱼 ,可能是市场无售,于是他便跑到结了冰的河面,解开上衣,用自己温暖的身体趴在冰上来融化河冰,后来河冰终于被他融化,当即有二条鲤鱼被感动的跳了出来献身。再后来,这事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皇帝也感动的不得了,于是立即破格封了王祥一个大官。
你想哟,这则故事能真实吗?一个人趴在冰面能融冰吗?我看,不冻死才奇怪。所以,这纯属就是像“愚公移山”一样的神话。
从这则故事就可以看出,王祥本是儒家用来宣扬孝道的一个“典范”,可是故事里却掺和着佛教之说的“因果报应”的现世报,并带有道教的神话色彩。由此可知,中国的儒释道是一家。
有人说《二十四孝》,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若说“二十四孝”中,有些故事是中华文化的“美德”还可,但决不是所谓的“瑰宝”。因为在《二十四孝》中,有几则故事,我认为则是中华文化的“垃圾”。比如:这则“卧冰求鲤”的故事,就是封建孝道的极其愚蠢的“伪善”。还有一则故事,不但“伪善”,而且还很残忍,那就是第9个“埋儿奉母”的故事,说晋人有个叫郭巨的孝子,家有妻 和老母亲及一个三岁的儿子,他家很穷,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为了老母亲能多吃上几口,就对妻子说:母亲只有一个 ,儿子可以再生。我们还是把儿子给活埋了吧?妻子无奈 ,含泪点头。于是他就挖坑准备埋儿 ,(看到这里,我都胆寒发竖地不忍卒读。)但是还好,坑挖到一半,却挖出了一坛金子,说是“天赐”。于是,郭巨发了大财。~这、这、这简直是在以“无情的伦理”而泯灭人性!为了父母,而不惜让儿女去死。天下若有这种的“孝道”,那么天下便没了人性。
总之,我对《二十四孝》,总体没什么好感。可能是因为其中的几则荒唐的故事,让我很是反感。所以,我认为“卧冰求鲤”的故事,应属于“伪善”。
冬季河面冰封,很多人到冰面上取鱼,我们这的人们都干过。首先发现鱼然后砸冰取鱼。这个孝子冬天为了他母亲很可能也这样做的。文人墨客为了一个孝字采用一些夸张的手法,可以理解。
神话故事中,面对远古大洪水,中国人和西方人为何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凡是人类都有两种选择!
神话本身是神话,在希伯来或者希腊、印度神话中,神祗的重要性更强一些,人在浩劫中只能以诺亚躲入方舟或摩奴被大鱼拯救等方式避免与大洪水硬扛,而正如林屋公子在回答中指出的那样,中国的治水神话产生的相对晚近,因而更能体现人定胜天的人文精神。
实际上,从盘庚迁殷这个相对而言有历史记载的事件看,古人面临洪水,通常情况下首先想到的还是躲避,毕竟地广人稀,哪里都可以去,老子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直到公元前651年,齐桓公齐集诸侯在葵丘(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林七乡西村)会盟,盟誓的内容还包括不准以邻为壑(毋雍泉:即诸侯国不能截流、筑坝或造储水池),可见所谓在广域王国范围内通过大型人工水利工程等形式大规模治水,如果不是不存在也至少不是习见的常态。
因此,因为神话中描写的对治洪水的策略方法不同而上升到中西文化差别,不能不说是一种过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