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有些神话,讲述了大禹率领广大民众斗妖魔、战水怪、劈山冈、疏水道,经历千辛万苦,终于治理了水患,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崇尚的不畏艰险、勤劳勇敢、公正无私的品德和对美满生活的渴望,
从上古神话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怎样认识中华民族精神?
这些上古神话集中表现中华民族战天斗地、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
比如,“钻木取火”反映了为了成功永不放弃的锲而不舍精神:“大禹治水”反映了与自然灾害抗争知难而上的奋斗精神;“愚公移山”反映了前仆后继,奋斗不息的精神;“夸父追日反映了为解除人类灾难,舍我其谁的忘我牺牲精神;“精卫填海”反映了不畏强暴,敢于挑战的大无畏精神。
这些神话故事只所以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经典故事,被历代传颂,就是因为其中的精神在激励着一代代人去战天斗地,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大禹治水》是根据我国古代哪些传说撰写的?
《大禹治水》是根据《山海经τ海内经》,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周本记》记载的。传说在尧,舜二帝在世时,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为了制止洪水的泛滥,保证人身安全及农业生产,尧舜特受命于鲧,禹父子俩人。鲧在治理洪水方案中一次次失败,大禹面对着滚滚而来洪水,从鲧治水经验中找出失败的源头。对洪水进行了疏导,彻底改变了堵的办法。大禹治水丨3年,耗尽了心血与体力。历史上留下的神话传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大禹治水》更添加了神圣的色彩。
大禹治水治理的是我国哪条河流?
说到大禹,大家肯定都知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这些典故大家都能脱口而出,那么大禹治理是哪个地方的水呢?
距今4000多年前,全球受当时气候变化影响,,导致大量冰川融化,源源不断的冰川融水流入大江大河,给世界各地依河而居的古文明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这些史前大洪水在古巴比伦、古代墨西哥、古埃及等古文明中均有记载,比如《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就发生于公元前2370年,距今也是4000多年的时间,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有足够时间跨度的民族历史和传说中,都有着相似的“大洪水”的传说,而且在传说中的时间、内容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传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也是洪水为患,尧就命令鲧去治水,鲧采取水来土挡的方法,哪里有险情,就在哪里筑高堤坝,历时九年,仍然没有治好,尧一怒之下,把鲧流放羽山,后来鲧就死在了羽山。鲧死后,尧继续找人治水,众部落又推荐鲧的儿子禹,说到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禹更聪明,为人更好,尧就让禹去治水,而禹也没有因为父亲的流放而心生怨恨,而是兢兢业业的治水。
禹接受任务后,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对山川、河流作了一番周密的考查,他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确立了一条与他父亲的“堵”相反的方针,通过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的通过,禹通过对水进行疏导,来达到“治”的目的。禹常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耗尽了心血与体力。
治水不是一两代人的事,而是华夏几十代人共同的事,从黄帝之前一直到大禹时期,全华夏的洪水治理才大致完成,华夏治水的过程也是各部族融合的过程,大洪水以前华夏军政中心在浪诸等南方地区,南方受到大洪水的影响,古羌族不断西迁北上与北方的龙山等文化相碰撞形成了早期的华夏文明。大禹也是浪诸部族中的一员,传说大禹还曾去过淮河治水,在淮河的发源地桐柏山,住着一只名叫无支祈的怪兽,它蛇头猴身,力大无比,经常在河里兴风作浪,闹得沿河两岸经常遭受洪水侵扰,大禹发现了这个作恶多端的怪物,决定降服它为民除害。
大禹跟它搏斗了多个回合,仍没有取胜,后来者天神的帮助下,捉住了无支祈,并且用链子栓住它的脖子,把它从淮河发源地牵到淮河入海口,镇压在龟山脚下。
从此以后,淮河平静了许多,人们为了不忘大禹的功绩,便在桐柏山和龟山脚下盖了两处禹王庙。
大禹历经了十三年从完成了治水的浩大工程,功勋卓著,因为治水有功,舜就把王位禅让给禹,大禹就成了夏朝的开国君王。大禹首先治理的是黄河,利用了疏通围堵之法成功治理了黄河之后,又开始治理九州,当时九州也是大禹所命名的,到后来的大夏九鼎,都是出自大禹之手。
以前学地理的时候,地理老师就讨论过大禹治水治理的哪条河,结果一节课也没讨论完,今天看到这个题目,觉得应该分享下自己学的知识。
首先看看大禹是哪里的人?其实这个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别说这个,就连有没有大禹这个人都众说纷纭,所以这里就说下大家都认可的,大禹原来的名字叫姒文命,是古涂山氏国人(今安徽怀远人)。大禹出生地却是在郑州登封嵩山的附近。当然万事没有绝对,所以这里说的都是普遍认为的。
接下来再看看大禹治水到底是治理的哪条河?我认为应该是黄河,也有人说是淮河。五帝时期,黄河流域水患特别严重,百姓经常因为水患而流离失所,庄家更是颗粒无收,正因如此,治理黄河水患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到了尧舜时期,黄河流域流水情况更加不稳定,已经到了不可不治的状况了,尧派遣鲧(大禹的父亲)负责治理洪水灾害,鲧采取障水法,在河岸两旁建立堤坝,也就是把水堵住,水高一寸堤坝就建高一寸,结果可想而知,治标不治本,一旦决堤,危害更严重,九年的治理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加重了,舜继位后就把鲧流放了。后又任命禹治理黄河水患,大禹有了前车之鉴,采用疏导方法来治理黄河泛滥问题,前期工程极大,但是效果却很显著,不断的疏通河道,甚至自行开挖河道,经过13年的治理,水患终于有所好转,乃至以后都可以得到控制。
大禹治水的方法大禹觉得缓解黄河灾情最佳的方式就是将其水量均匀分布,引导其顺利东流如海,和现在治水方法差不多,就是疏导。大禹还认为要治理黄河水患,必须先把山川地理情况弄清楚,欲治水先治山,大禹命人把土地疏通平整,治理的山也多达十几座,通过治山疏通水路,不造成堵塞泛滥的情况。
(大禹分九州而治)
接着再开始理通水脉,最具代表的就是黄河上游的龙门山河段。龙门山处于梁山北面,大禹原本是通过甘肃积石山来引导水流出,结果被龙门山挡住,大禹就把龙门山开凿了一个大学五十来米的口子,积石山的水成功引入,只是为难鱼儿了,因为龙门山地势高于积石山,很多逆水而上的鱼根本游不过去,但是总有奋力拼搏的鱼儿,它们拼命的向上跳跃,经过无数次的跳跃,终于跃过龙门,所以才有了“鱼跃龙门”的景象。
【羽评历史,欢迎关注评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