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抗洪精神为主旨的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又名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大禹治水又名(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堵为疏,最终获得了胜利。

              传说在帝尧时期,经常发生洪水,百姓日子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为了制止洪水泛滥,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大禹治水。禹是颛顼的孙子,鲧的儿子,姒姓,名叫文命,他还是黄帝的后代。大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和失败原因,制定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用“疏导”的办法根治水患。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7]

              历史背景

              据说尧舜时代正值冰河时代后期,气候转暖,冰雪消融,致使海平面迅速升高,海水倒灌;古黄河改道从苏北平原入海,淮河淤积,汹涌的洪水淹没了淮、泗流域,沧海横流,洪水泛滥,泰山以西到沂蒙以南至苏北地区成了一片汪洋,天地万物在滔天的洪水中沉沉浮浮。对于当时的情景,《尚书·尧典》中这样描写:“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农田被淹没,房子被摧毁,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为了免于沦没,只能以木为舟,朝高山土丘上搬。这样一来,正常的生产生活无法进行,只能在洪荒的孤岛中望水兴叹。[1]

              治水经过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来共商治洪良策。各部落首领都推荐鲧去治理水患。鲧史称崇伯,是尧帝的臣子,禹的父亲。尧觉得鲧脾气暴躁,并不适合去治水,可是当时也没有别的更合适的人选,治理水患又是当务之急,于是尧决定姑且让鲧去试试。

              鲧治水

              鲧治理水患主要采用的是堵塞的方法,他用土筑起高高的堤坝,把水围起来,不让它到处流。可是洪水来势凶猛,不管那堤坝多高,都被汹涌的洪水冲垮,洪水还是会泛滥,鲧就东堵西补,疲于奔命。因此,鲧治水九年,用去不少人力物力,可是洪水并没止歇。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对于治水不但毫无办法,而且开始消极怠工。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传说中鲧一气之下就盗取了天帝的宝物“息壤”,这是一块可以自生自长,要多少有多少的宝土。鲧把息壤投入洪水,想让生长不息的土掩埋洪水,没想到洪水泛滥得更加厉害了。鲧犯下滔天大罪,天帝震怒,命令火神将他处死在了羽山之野。

              禹治水

              当时的人类在治理洪灾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经验不足,总会有些曲折。鲧虽然未能取得治水的成功,但其在治水方法上的失误,为后继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指明了方向。后来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并把后稷、伯益、皋陶等人派去给他当助手。

              考察

              禹感伤于父亲“功之不成受诛”,因此殚精竭虑,发誓一定要把水患治好。他非常聪明,还能吃苦耐劳,领命之后,就带着伯益、皋陶和其他众人去勘察地势水情,寻找以前治水失败的原因。结婚后只在家里呆了四天就返回到工作岗位,在外工作十三年(一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儿子启出生也没有去看一眼。

              他带着众人跋山涉水,朝上去追溯黄河的源头,对黄河的上游、下游,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淮河北部,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在这次考察中,他发现黄河除了主干河道,还有很多分支流向了别处。在值得注意的地方,他把石头堆积起来,或是砍倒树木作为记号,以便治水时可以参考。当时,气候恶劣,他们随身携带的工具也非常落后,这次考察非常艰辛而惊险。据说,有一次,他们正在勘察一条河道,突然间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顷刻而至,山洪爆发,咆哮的洪水淹没、卷走了他们很多同伴。[2]

              制定策略

              考察完毕,大禹对水情作了认真的研究,认为父亲“堵”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洪水凶猛,无路可走势必会冲垮堤坝,因此他决定弃“堵”用“疏”的方法:把黄河的主干河道加深加宽,可以让更多的水畅通无阻,然后将支流流向主流的河道疏通,让水可以顺畅地和主流汇合;然后,还要加高原来的堤岸,并清除低地里的淤积,这样陆地和湖泊就可以清楚地分开了。同时,还要将这些大小湖泽和各个支流的河道疏通,这样一来,一旦水位上升,就会顺着各个河道汇入主流,流向大海了。

              想好了治水的方法,禹便亲自率领助手和众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和禹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开始了治水的征途。禹事事身先士卒,在他的领导下,众百姓一心一意,决心不降服水患誓不罢休。他们风餐露宿,风雨无阻地在群山间穿越跋涉,尽管每天辛苦地劳作,直不起腰来,腿也肿了,可是从来不敢懈怠。

              定九州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河南洛阳南郊的一座高山,那是秦岭山脉的余脉,从东向西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它巍峨陡峭,就好像天成的一道高大屏风。这座山的中段有一条九曲回环,又很狭窄的天然水路,水量小的时候,就会从山间形成涓涓细流,轻轻流过。但是,山洪暴发时,时刻可能溢出,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便决定集中将这条水道拓宽、凿深、打直。坚硬的山石磨坏了工具,而且山上地势险恶,人们不是被掉下来的石头砸伤,就是跌落山下,还有的被洪水冲走。可是他们仍旧毫不退缩,坚持在大山中开道。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在大山中间凿出了一条宽阔的水道,形成两壁对峙之势,山洪可以顺畅地向下游奔涌而去,再也不会对周围百姓构成威胁。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淮南子·人间训》中说到:“禹凿龙门,劈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地。”[5]

              他们走遍大河上下,用斧头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战国时期的《禹贡》一书就是一本专门记述地理情况的书。该书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依托,按“九州岛”的地理区域,对中国的山脉、河川、疆界、贡赋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治水成功

              大禹花了13年的时间,他们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疏通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修筑了湖泊的堤坝,足迹踏遍了九州。在他艰苦卓绝的努力下,治水进展神速,“淮沂其治,蒙羽其艺”(《史记·夏本纪》)之地,也就是淮河和沂水流过的蒙山和羽山之间,古黄淮容易泛滥的河道得到疏通,拥堵在山间的洪水被引入大海。同时,低洼的地方留下了微山、东平、钜野、骆马等“四渎”,为百姓种田提供了有利的水源。地面上现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百姓又可以种庄稼,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大禹治水

              禹在治水的同时,详细地考察了九州的土地,根据土壤情况划分了田地和赋税的等级,按照物产的情况制定了各地贡品的要求。这样一来,就真正形成了天下归一的大好局面。

              《庄子》以极其虔敬的心情记述了禹的丰功伟绩,颂扬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记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意思是说禹为了制服水患,不辞劳苦,亲自拿着工具,带领众人兴利除害,同人民一起风里来雨里去,奋斗在治水的最前面。艰辛的劳作使得他形容憔悴,大腿瘦得没什么肉了,小腿上的汗毛也都磨光了。禹就是这样一位含辛茹苦,解救苍生的圣人。[6]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文献记载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4]

              《史记·夏本纪》“予娶涂山”,“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司马贞索隐:“《系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号女娲也。”亦称“女娇”、“女趫”。

              《史记·夏本纪》“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尚书·虞书·益稷》篇云:“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华阳国志·巴志》:“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庄子·天下篇》:“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尚书》所述的,是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新婚仅三四天,便出发治水,儿子夏启呱呱堕地,他没有见过一面。孟子说,“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史记》中所载,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都表示出大禹在治水中表现的艰苦卓绝的作风,和间在外治水,无暇顾及家庭,顾及儿女私情。

              治水遗迹

              禹会村遗址,禹会也称禹墟,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地考察发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总面积为50万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龙山文化时期。涂山既有大会诸侯遗址,又有娶女首领为妻的涂山氏国遗址,并留有禹王宫、启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启之地的)台桑、防风冢、禹墟等多处遗迹,山上禹王宫有数千年历史,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3]

              历史意义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人物介绍

              禹(生卒年不详),姒姓,夏后氏,名文命  ,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大禹、帝禹、神禹。  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后代,  鲧的儿子,母为有莘氏之女修己。

              相传,禹治理洪水有功  ,接受帝舜禅让,继承部落首领。在诸侯的拥戴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国号为夏,分封丹朱(尧的儿子)于唐国,分封商均(舜的儿子)于虞国。

              作为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后人称为夏禹,成为上古时代传说时代与伏羲、黄帝比肩的贤圣帝王。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九州  、奠定夏朝,后人尊称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明洞某位阐释

                        • 上一篇:夸父逐日的典故
                          下一篇:古希腊神话里由于好奇导致的故事都有什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