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手不释卷的故事?

              凿壁偷光

              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程门立雪

              有一次,杨时来拜见他们的老师程颐,但是当他们在窗户外边看见他的老师在屋子里边坐着睡着了的时候,不忍心打扰他的老师,就站在门外边,耐心无悔地等着他的老师醒过来。

              天上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没有走,而是在雪中站立着,等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这件事因此作为尊重老师的典范成为学界的佳话。


              手不释卷

              描写吕蒙书本不离手,后来用以人们形容勤奋好学。

              凿壁偷光是指古代人士匡衡因家境贫寒,点不起灯,将自己家与邻居家的墙壁打开一个小漏口,利用漏口传来的光线照明学习。程门立雪是古代一寻学人士闻听到一个姓程的学者学问丰富,向其求学,被拒绝后,站在其家门,后天下大雪,仍立于其门前不走,姓程学者得知后,被感动,收其为徒的故事。

              “程门立雪”是一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它反映的是啥?

              第一部分(简介)

              “程门立雪”的故事见于《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其原文是:“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即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这个故事又见于《宋史》卷四百二十八《杨时传》,原文为:“(杨时、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第二部分(张岱观点)

              “程门立雪”的故事流传很广,成为历代学界佳话。

              但不少图画在表现这个故事时,一般把程颐画成坐在室中,弟子杨时、游酢则站在门外,杨、游二人身上都落上了雪花。

              实际上,这是与事实不符的误解。

              张岱年先生曾专门撰文《辨程门立雪》,指出《二程集》中记载明说“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显然二子侍立是在室内,并非在门外。

              认为二子立于门外,实出误会。张先生还说“伊川瞑目而坐,是在作气功”。

              应该说,张岱年先生指出的是正确的。

              人们将“程门立雪”传为美谈,本意是在宣扬师道尊严。

              只是“立雪”二字并不恰当,好像是立在雪中,其实是立于下雪之时。

              让杨、游二人久久侍立,以至门外雪深一尺,恐亦非程伊川的本意。

              伊川说“贤辈尚在此乎”,是他并不知二子尚未离去。

              中国古来有尊师的传统,程门立雪,人们也以之为尊敬老师的典故,因此,后世以此作为尊师的典范来教育后代。如元虞集《道园学古录》中就有“将车昔念于聚星,就业常容于立雪”的句子。

              第三部分(静的功夫)

              由此,我们会想起另外一个故事。

              当年,佛教禅宗二祖慧可前去拜见达摩祖师。

              当时,达摩祖师正在静修,那夜,先是下起小雨,后来变成大雪,慧可顶着雨雪,冒着严寒,在山洞外一直站到第二天早上。

              达摩祖师见他心诚意坚,于是就把衣钵传给他。

              这是为什么呢?众所周知,禅宗讲顿悟,要求参禅者心静,心中万念俱无。

              慧可能入静,并且达到一定的境界,所以达摩传给他衣钵。

              程朱一派理学家讲求圣王之学,自认为是儒家道统的中兴大师,注重静坐、静修、诚、敬的内心修养功夫。

              尤其是程颐,他可能从慧可立雪中悟到一定的道理,认为如果用主敬的方法代替佛道主静的方法,便很容易达到对伦理纲常的敬畏心,从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并能真心实意地去履行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达到慎独的精神境界,以虔诚的心理专一于天理。

              程颐一生都是以此为目标的,如他65岁时,被遣涪州编管,在前往涪州途中横渡汉江时,水很急,行至中流,船几乎要翻了,船中人吓得号哭起来,唯独程颐“正襟安坐如常”。

              同船父老问他时,他回答道“心存诚敬尔”。

              “敬”是程朱理学的一种内心修养功夫,让自己的注意力时时集中于道德理性,一心想着天理,使内心不为外物所累,情感的发生都能符合天理;

              “诚”则是通过持敬所要达到的纯然天理的状态和境界,“诚”时,人们心中只有天理,就不会被外界事物所累了,心中的邪念也就不复存在了。

              程颐时时处处使自己处于一种涵养内心的状态,尤其喜欢静坐,静坐时使自己的内心关注于天理,并逐渐达到纯然天理的境界,通过这种静态式的功夫完成内心的道德修养。

              面对“中流舟几覆”的险情会显出一副超然神态的程颐,忘却了当时的处境,长期的内圣功夫使他的心中“只有天理的存在”了。

              程颐还特别要学生们练“静敬”的功夫。

              杨时、游酢二人侍立时,程颐是早知道的,自己之所以瞑目很久,也许是有意考验二人是否领悟到了静敬之道。

              杨时、游酢果然不负众望,尤其是杨时,程颐非常赏识他,当杨时南归后,杨时的政治地位和学术地位都相当高,史称“东南学者唯杨时为程氏正宗”。

              元朝的谢应芳在一首诗中谈到杨时说:“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载道归东南,统绪赖不绝。”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难道马来西亚环境胎教的最佳时期

                        • 上一篇:阿凡提的故事是什么哦?
                          下一篇:中国古代第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