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羽檄:插有羽毛的书信多用于战事紧急。
[2]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
[3]羽书:用于征调军队。
[4]信鸽传书[所说的飞鸽传书]
[5]快马传书。
[6]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类似现在的信封。
[7]急脚递: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之用,俗称“传金牌”。
[8] 烽火/狼烟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传递方式
故事就你去找吧.百度很好找的.
有什么小英雄的故事
小英雄雨来:
王二小:
闪闪的红星:
鸡毛信:
全部都是
“将相和”的故事经过是什么?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3个故事的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和起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
“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关于校园里的爱的故事
在大学里,娟子的外号叫“土妹”,虽然穿着打扮和生活习惯看上去很“土”,但她的成绩永远是班上的第一名。
临近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找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
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哪知娟子却笑了笑说:“我要回乡下去。”我们都为娟子的选择感到吃惊。
我们曾结伴去娟子的老家游玩过一次,那是在大巴山最深处,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调侃说,那儿是全中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要轻意放弃这次能改变命运走出大山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这时,娟子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0年前她的老家。当时,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草搭成的教室,全校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共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
然而,就在这些学生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一天,一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教室里的13名学生一下子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很镇静。
他一面叫学生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学生们一个一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
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学生。
老师再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学生躲在教室里的桌子下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烧得通红的门框“呼”的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学生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当老师又再一次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女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的眼圈都红了。
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救出来的那名女学生就是你,是吗?”
“是的。”娟子点点头,含着眼泪问,“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出来的学生是谁吗?”
我们都摇摇头。
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我们都哭了。
最后,我和宿舍的二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做了一名乡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