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人生能有几知己“一个半朋友的故事”
有一个人,在临死前把他的儿子叫到身边,对他说,儿子呀,我就要走了,我这一生没有什么大作为,不过很庆幸,交到了一个半朋友“儿子问他为什么会是一个半朋友呢?
他在儿子耳边如此耳语了一番,不久就去世了。父亲去世后,儿子照着父亲的话,先来到了父亲的半个朋友那里,父亲的“半个朋友”见到他的到来,十分高兴,马上礼待他,并向他询问他的父亲身体可好?
只见儿子十分痛苦对他说“因为父亲无意之中杀了人,现已被处决,而他却被认为是父亲的共犯,衙役正在四处找他,而他是来这里逃命的,望叔叔收容。
”父亲的“半个朋友”听完后,对他说道,孩子呀,我这里也不是久留之地,你赶快逃往远方吧,叔叔会给你足够的银子,也不决会出卖你,你快走吧。
说完,便叫人打点好一切,送他走了。出来之后,儿子明白了父亲的“半个朋友”是什么意思:当你在遇到困难时,懂得明哲保身,却又不会出卖你的人就是“半个朋友”。
儿子又来到了父亲的“一个朋友”那里,并且象上一次那样说明了来这里的情况,这“一个朋友“听完后,马上叫来自己的儿子,并叫他的儿子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叫他穿上,并让自己的儿子,穿上他的衣服,并且叫自己的儿子出去引开官兵,
并且对他说道:孩子你就在这里安心的住下吧,我会把一切事情处理好的。儿子看到这一切之后,明白了”一个朋友“就是:当你在遇到生命的危险时可以为你舍弃自己的生命,肝胆相照的人。”
古代不敢尝试半途而废的故事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1]
成语故事
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慧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乐羊子的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乐西。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 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