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信》的故事是一个叫海娃的孩子,他的父亲让他送一封信。结果海娃在送信的途中遇见了日本鬼子,他就机智地把信藏在了厚厚、软软的羊尾巴里,最后,他通过他的机智、勇敢顺利地把信送给了王连长,王连长把敌人一举歼灭。
故事详细内容:
儿童团的团长,名叫海娃,他接受了民兵中队长(他父亲)让他送鸡毛信的紧急任务以后,拿着放羊鞭子赶着一群羊,就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征程。
他刚一进山谷,迎面就来了一群日本鬼子兵。无法躲避,为了躲过敌人的搜查,确保鸡毛信安全送到八路军负责人手中,海娃把鸡毛信绑在了一只羊的尾巴下面。就这样渡过了一关。
鬼子兵想抢海娃的羊群,以便他们杀羊美餐,硬是让海娃赶着羊随他们走。海娃装着顺从的样子,随他们走了。晚上歇在一个村庄,鬼子兵横七竖八地躺在一个大房间,把海娃堵在中间,门口还有岗哨。夜深了,万籁俱寂,月光轻柔,可是海娃的心一点也不平静。信还没有送到,怎么办呢?海娃趁鬼子睡熟的时候,轻轻地、一步一步地挪动,满头大汗也顾不得擦,终于逃出了鬼子的魔掌。
此后,又经过几番曲折和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终于把信送到了八路军张连长手中。这样,按照鸡毛信中作战的时间、路线,八路军与民兵一举炸毁了鬼子的炮楼,夺回了被敌人抢走的粮食、物资,还活捉了鬼子的头头“猫眼司令”,为百姓除了害。
《鸡毛信》有电影和连环画等形式,主要赞扬了海娃在敌人面前,机智、勇敢,有了困难不要退缩,积极想办法的精神品质。
鸡毛信的故事简述
《鸡毛信》写的是一个叫海娃的儿童团团长,靠自己的智慧,给八路军送信的过程。最后的结果是鸡毛信送到了八路军手里。八路军根据信里记载的内容,端掉了鬼子的炮楼。
海娃是儿童团的团长。他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他的父亲拿着一封鸡毛信,让他将信送给八路军。
海娃接过信,毫不犹豫的踏上了征程。他赶着一群羊进了山谷,碰上迎面走来的一群鬼子兵。为了躲避敌人的检查,他把鸡毛信绑在了羊的尾巴下面。就这样躲过了检查。
鬼子并没有查到什么东西,就想把海娃的羊杀了,于是就让海娃赶着羊群跟他们走。晚上在一个村庄休息的时候,鬼子兵躺在一个大房间里,把海娃围在中间,门口还有放哨的。但是海娃不甘心,因为信没有送到。
半夜,等鬼子兵睡熟的时候。海外一步一步的向门口挪去。他累得满头大汗,但还是跑出去了。
他赶着他的羊群,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把信送给了八路军的连长手里。八路军和民兵根据信里所记载的信息,炸毁了鬼子的炮楼,夺回了鬼子的物资,活捉了鬼子的司令,为百姓除害。
文章《鸡毛信》的最早版本是一篇人物小通讯,收录在1949年1月出版的人民解放军故事丛书《旗》中,作者是新华社记者汤洛。
电影《鸡毛信》是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石挥执导,蔡元元、蔡安安、舒适等人主演的一部抗战故事片,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儿童影片。
《鸡毛信的故事》是什么?
《鸡毛信》的故事主要讲述了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海娃奉命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路上所发生的故事。儿童团的团长海娃,他接受了民兵中队长让他送鸡毛信的紧急任务以后,拿着放羊鞭子赶着一群羊,就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征程。
海娃经过几番曲折和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终于把信送到了八路军张连长手中。这样,按照鸡毛信中作战的时间、路线,八路军与民兵一举炸毁了鬼子的炮楼,夺回了被敌人抢走的粮食、物资,还活捉了鬼子的头头“猫眼司令”,为百姓除了害。
扩展资料:
《鸡毛信》以海娃送鸡毛信作为全片的主要线索,结构单纯,情节曲折,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正是在曲折跌宕的惊险情境中,影片以生动细致的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贞顽强、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海娃的艺术形象。影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注重儿童情趣。
片头字幕像一本连环画.一页一页揭过,使少年儿童观众像翻看连环画一样亲切。每一片断的开头,也模仿连环画的说明写上字幕,对背景、环境、人物心情做出说明,用生动诙谐的旁白道出,强烈地抓住了少年儿童观众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