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乃使万人行;出;背水陈(阵)。……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铁杵成针
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典 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城下之盟
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出 处
《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典 故
楚国攻打宋国(在今河南商丘县)的时候,宋国国都被楚军重重包围。城里的宋国人无粮无柴,很是恐慌。于是派华元趁黑夜悄悄潜入楚军主将子反的营帐,用强硬的口气对子反说:“我们的国君叫我明白告诉你:我们已经到了粮空柴尽的地步了。但是,你们如果以为趁此可以逼迫我们订立‘城下之盟’,把我们置于死地,那是绝对办不到的!”子反见华元这么厉害,当即答应撤军,平等谈判,友好结盟。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成语 故事 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来自 历史故事 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来自历史故事中的成语:
1、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2、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3、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4、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5、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6、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8、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9、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10、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11、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