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科教兴国”的口号下,教(老)师作为教育者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 教师的称谓,最早见于西周金文中,称为“师氏”,简称“师”,系教国子之官。原是商、西周军队的组织单位。
西周统治者为培养善战的贵族子弟,开办了“国学”,由高级军官“师氏”任教。 由于“师”是传授知识的,而“教”又是传授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从而使“教师”一词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美称。
何谓师?《说文解字》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教师,一般指直接从事教育工作或其他传授知识技术的人,还泛指在其他方面值得学习的人。从史书中看,先秦时期就有师傅、师长、先生此类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至于“老师”原是对年辈最高学者的称呼,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到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老”与“师”并称,逐渐地就不再管年龄的大小,一概称教师为老师了。
明清两代时曾称主考官为老师;清末办学堂,称教师为教习;辛亥革命后,因教师同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免,所以又称教师为教员。
请你围绕和蔼可亲的老师 选择一些事例 写小练笔?
老师非常关心同学们的健康。一天下午,我和王宁一块上学,由于是夏天,我穿着裙子,走的急,一不小心,被石头一绊,磕倒在地。王宁把我扶起来,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裙子上染满了一滴滴鲜红的血迹。
郝老师见我疼成这样,二话没说,立刻把我扶到学校卫生室,上完药后,老师又把我扶回教室。
我 看见郝老师的脸上冒出了一颗颗晶莹的汗珠。每当我看见那件染满血迹的裙子,便会想起那一幕动人的场面。
一位穷乡僻壤的老师的故事?
深山红烛“丁妈妈”——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丁海燕,9月4日,教育部发布了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全国共有12位教师当选,其中包括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教师丁海燕。丁海燕是旬邑县一名普通回族教师,中共党员。她扎根贫困山区30余年,恪守清贫,倾尽半生心血开蒙启智、教书育人,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大山深处,点亮孩子们不一样的明天。
教育教师的古代哲理故事?
古代教育寓言故事1:买椟还珠
楚国有个人到郑国去卖宝珠。为了能卖个好价钱,他用珍贵的木兰木给宝珠做了一个非常精致的盒子,又用珍贵的桂椒一类的香料把盒子薰得芳香扑鼻,并且,还在盒子上面缀系上许多珠玉,用玫瑰色和翠绿色的宝石装饰起来。
有个郑国人看见这个盒子非常漂亮,就把盒子买下来,而把珠宝还给了楚国人。
寓意:一个素养不高、缺乏鉴别能力的人,往往会丢掉真正宝贵的东西,而把那些价值并不高的东西当成宝贝。
博学的老师故事?
我眼中的李永福老师,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智慧型导师。他学识渊博、品格高尚。在工作上积极进取,一丝不苟;在生活中关心他人,默默奉献。他的事迹就像小水滴般的平凡自然,但落在受教者心田的那每一滴却是如此的甘怡清透。
李永福老师非常注重身教胜于言传。他认为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他的一言一行都默默的感染和引导着他的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只“教”而不“师”,只空洞地给学生提出各种要求,而自己却不去尝试一下个“中难易”,又怎能以理服人,又怎能因材施教?
李老师所学很“杂”很“博”。上到天文地理,下至五花八门,他无不知晓。跟他交谈永远有讲不完的话题啊!他课外喜欢阅读各类书籍,从中吸取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后再加上他个人的理解把它们科学的运用到了教育领域。就算是跟同学们讲“大道理”时,也经常可以说的大家捧腹大笑。那种儒雅的气质配上幽默的言辞,感染了一批批的莘莘学子,深受学生们的爱戴。
李老师的“身教”则体现在平时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他严以律己,表里如一。说的道理,跟他表现出来的行动完全一致。用自身做榜样、做引导。他平时微笑常挂嘴边,向学生们传递着自信的魅力;他善于观察和倾听,能从学生们的角度对位地思考问题;他乐于助人,当你有需要的时候,他总是主动出现在你身边,送上那一份你需要的“温暖”。
李老师认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是每个老师最基本的责任;同时,他非常注重学生品格的塑造,他感觉肩上更重要的使命是让每个孩子在成长的阶段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他利用学校生活中有限的教学时间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以及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奉献社会。根据不同性格的学生,给他们在班中安排各种不同的职务和事务,让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都能够更好地发挥。他还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天赋和课外兴趣。担任学校科技辅导员时,曾带领学生获得沪港澳机械奥运水球比赛冠军、上海市青少年电动F1赛车第五名等荣誉。
我很有幸曾经作为他的一名学生,更有幸的是十多年后我能有机会从事教育工作。在工作中每当我碰见了各种各样的难题时,他亲切爽朗的笑容总是会及时浮现在我的脑海,提醒我要加倍努力。如今我仍然会有很多问题要向我“睿智”的偶像讨教。他也依然时刻都有“宝典”能够传授给我。在我心中,他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