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传统节日。时在夏历五月初五。因此日又称端五、重五、端阳,故亦称“端午节”、“重五节”、“端阳节”。因是节正值夏季,又是夏季最大节日,故称夏节;节日中有用兰汤林浴之举,故又称“沐兰节”、浴兰节;节俗活动中有装饰小儿女及请嫁女归宁之俗,故又称女儿节,按阴阳家之说,是日称天中、朱明,故亦称天中节;在道教则为五腊之一的地腊;晚近以来也称诗人节,是抗战时期的文化人为纪念屈原而确立的。此外尚有蒲节、五月节、棕包节、龙船节、女娲节的称谓。
端五节的来源有诸种说法。一说源于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一说起源于恶月、恶日之说。这两种说法可以解说端五节辟五毒、浴兰等节俗,为端五节部分节俗的信仰基础。闻一多以吴越民族图腾祭解说赛龙舟等俗。最为流行的端五起源说是汉末以后逐渐定型的纪念屈原说,且已逐渐被人们认可。屈原为战国时期的楚国人,生于湖北秭归,少有抱负,决心革新政治,曾任仅次于宰相的左徒之职,后楚怀王听信谗言,放逐了他。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屈原投入汨罗江自尽,包粽子及赛龙舟之俗即为纪念屈原而来。在民俗传说中,端五节还和介于推、伍子胥、曹娥、陈临等历史人物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