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通用12篇)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下面为大家带来了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欢迎大家参考!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 篇1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 篇2 这种说法来自诗人、学者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闻一多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因为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而且古代吴越百姓还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此外,古代五月初五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闻一多认为这应当是“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

              闻一多对于古代神话和传说深有研究。在他的《端午的历史教育》和《端午考》著述中,考证了端午节的起源。他指出端午节本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吴越民族的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族祭的节日,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历史。那时居住在江南地域的吴越族由于不断遭受水旱灾害和瘟疫虫害的威胁,便以“龙”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希望“龙能保护自己”,并“断发文身”,将自己装饰成龙子的模样。

              每逢夏熟季节五月五日这一天,他们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置于竹筒里,或裹以树叶,放于水中,献给图腾神,同时也自己食用。为了取悦图腾神,还制作了龙形木舟,在水上争相竞渡,击鼓游戏,以此来敬神娱神。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 篇3 在浙江绍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传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寻找父亲。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江而亡,五日后从江中抱出父亲的尸体,就此传为神话。据史料记载,自宋代以来,历代帝王都曾对曹娥大事褒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 篇4 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的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就是在五月五日出生。他的父亲要妻子不要生下他,认为这个孩子会危害父母。纵观历史,此类事件记载很多。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他的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便被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从先秦以后,这个日子都被认为是不吉之日,为了趋吉避凶,人们往往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 篇5 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死后,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 篇6 在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而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

              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投降,在吴国过了3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卧薪尝胆,重用范蠡、文种,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前473年迫使夫差自尽,终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昭彰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初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 篇7 《后汉书・曹娥传》记载,曹娥,虞皂湖乡曹家堡人。父曹盱,为巫祝,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东汉汉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投瓜于江,存其父尸。曰:父在此,瓜当沉。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自投于江而死,三日后抱父尸出。”

              译文:“曹娥之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当时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哭寻父亲。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了江,三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

              后人为纪念她,改舜江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上虞县官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后蔡邕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为一谜面,谜底为绝妙好辞)。

              在浙江的东部地区,当地居民把端午节看作是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 篇8 伍子胥家族在楚国很有名。先祖伍举是直言楚庄王有功劳的楚国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师。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亲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杀,而避难逃奔吴国。后结识吴公子光,并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是为吴王阖闾。为使吴国能内可守御,外可应敌,他建议吴王阖闾“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革”,并受命亲自选择吴国都城城址。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最后选定城址,合理规划,建造了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他忠心耿耿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吴王阉闾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夫差即位,帮助吴国打败越国。伍子胥分析吴越两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张一定要灭掉越国。但是吴王夫差自矜功伐,听信伯谗言,允许越国保全下来。并将伍子胥赐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后三年,吴国被越所灭,夫差掩面自杀,吴国百姓更加怀念国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相传伍子胥死后忠魂不灭化为涛神,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 篇9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磨快镰刀收割麦子的时候,路旁河畔,田头地角,荒山野岭,坑坑洼洼,艾蒿长得挨挨挤挤,热热烈烈,已经高过了麦子的个头,齐刷刷站立在山村乡野,如一面猎猎作响的旗帜,迎风飘展,如同淳朴善良的村姑,一日比一日更显妩媚风韵,她散发出浓烈馥郁的芳香,氤氲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心间,这当儿端午节便姗姗而来。端午前一天的下午,母亲忙完农活,让我在不远处等着她,她便会跨过一道一道田埂,穿过一畦畦麦田,登上高而陡峭的山崖或者深入到很少有人去的山沟。五月的.阵阵热风伴着麦香混合着艾蒿的气息追赶着母亲的背影,风一吹,那些艾蒿就摇曳起来,在母亲的灰蓝衣衫映衬下,艾蒿露出银白叶背格外亮眼,母亲一面采撷艾蒿,一面叮嘱我别过去。她走一步,采一株,放入竹篮,采一株再一回头,看看远方的我,母亲采撷的动作,似优美的舞蹈,似诗中节律的跳动。她那近乎苛刻挑剔的态度,让童年的我甚是好奇,我问母亲:“我们田间也有野艾呀,为何去那么远的地方采集?”母亲笑着说:“近处的艾蒿是人们脚踏、牛马驴羊所啃啮的,而远处山沟里山崖上是人们少去的地方,那里的艾蒿光洁鲜亮、枝大叶肥。”母亲采撷艾蒿免不了被露水打湿裤脚、前襟,甚至被山树刮破手臂,但母亲毫不介意,宝贝似的挎着一篮子鲜嫩的艾蒿从山坡上披着夕阳的余晖走来,母亲的笑声流淌在艾香里。

              一路艾香把我们送回家,母亲又开始忙活着插艾,她插艾蒿是极有讲究的,她总是洗净手,换上干净的衣衫,先是坐在庭院,一一遴选野艾,叶大厚实的插用,嫩叶、叶尖放在簸箕里晾晒留做他用,然后像一位虔诚的信徒,小心谨慎地在我家门楣上、门板上、门环上、窗棂上,甚至床头上都插满了艾叶。末了,在我们衣襟上也别上一些鲜嫩的艾尖,之后在胸前比画着什么,嘴里念叨着什么,在一旁的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做祷告状,不住地问母亲:“为什么插野艾呀,你在念着什么?”母亲一脸的严肃说:“野艾是一种仙草,能保平安。”顷刻之间,淡淡的艾蒿草浓浓的香味,也在院落里弥漫开来。这些白白亮亮的闪着淡绿色的精灵,如菊一样在晚风里羞涩地摇曳,如同节日的盛装,如同美丽村姑头上的蝴蝶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夜,许多蚊蝇不叫、毒虫不咬了,我们枕着郁郁的艾香甜甜入眠。艾蒿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成了一种有灵性的仙草,有时身上生了毒疮,母亲用艾叶熬水擦洗患处,用不了多少时日就好了,有时肚子疼痛,用隔年存放的艾草熬汤喝下,肚子竟奇迹般地好了。每每此时,母亲总会认为是祷告起了作用,认为是艾蒿这种神奇的仙草在冥冥之中庇护着我们一家岁岁平平安安,年年健健康康。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 篇10 我们这里不种植糯米也没有粽叶,所以过端午节没有吃粽子的习惯,但却有过节的隆重,煮鸡蛋,包水饺,对于刚好勉强填饱肚子的苦涩童年来说,端午节是丰腴而充满诱惑的。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平时没有什么丰富的吃食,能够美美地吃上水饺和煮鸡蛋就是盼望很久的事情了。端午节那天,母亲会早早地把我们叫醒,她说,要在太阳出来之前吃完鸡蛋与水饺,这样可以保佑一年的平安吉祥。在缭绕的艾香里,揉着惺忪的眼睛,抬起头,那种染着艾草淡绿色煮熟的鸡蛋和热气腾腾的水饺总会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年月生活困难,我家一般就养几只下蛋的鸡,平日里舍不得给我们吃,积攒到十几个到集市上换些钱,回来给我们一家换来煤油、食盐、酱油、针线什么的,有时我们上缴课本费或者买作业本铅笔等也指望着它们。

              所以尽管是端午节也仅是象征性地煮上为数不多的鸡蛋,我们小孩子各3个,我们迫不及待地剥掉了蛋壳,亮晶晶,光滑滑的乳白蛋清吃到嘴里有丝滑的感觉,一小口一小口细细地品尝着,而黄灿灿、圆溜溜的蛋黄,又是别样的感觉,为这满口的清香,我们不知等过多少个黎明和黄昏,用指头数过多少个日月。母亲和父亲往往分得1个,常常留着给我做玩具,很多时候他们1个的权利也被我们剥夺了。我们吃下鲜美的鸡蛋,等待我们的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喝下艾叶汤,艾水的味道苦,实在不愿喝,这时的母亲总会扮演多重角色,说什么喝下去会保佑一年的平安,说什么先吃苦才能品尝甜,说什么中午给我们买糖吃,说什么不喝不能吃水饺……在母亲的“威逼利诱”下,我不得不喝下自己极不情愿喝的艾水汤,每每此时,总会看到母亲一脸流淌着艾香的阳光,这成了我最温暖的记忆。从那时起,我知道了,原来,艾蒿的味道,是苦涩的。那苦涩的滋味,如同童年乡村艰难的日子,深深地浸润到我的骨髓,融入我的生命,流进我的血液,让我学会的是一种直面现实的坚韧与勇气,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期盼,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这类似一种仪式的节日一直伴随着我们走过童年,走过坑坑洼洼,长大成人,那散发着一股浓烈的清香的艾蒿,那流淌着一种隽永禅意的端午,那饱含着甜蜜温馨而又丝丝缕缕苦涩的童年,总是我心灵深处最最柔软的角落,最最宝贵的财富,最最温暖的回忆……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 篇11 母亲的针线笸箩,直径尺余、半尺见深,用藤条编织而成,铁红的油漆,把笸箩漆得油光发亮。给人一种质感和美感。当卢沟桥的枪炮隆隆作响时,我的母亲也在一声声鞭炮中和父亲拜了天地,那年她20岁。她的陪嫁品除了一桌一柜和两把椅子外,还有的就是这个旧时妇女盛针线、布头用的笸箩,伴她一生的针线笸箩。母亲是那个时代少有的识文断字的人。她的女工尤其在三乡五里出了名。她把毕生精力,精妙的技艺和对子女永恒的爱一针针缝制在我们姊妹六人的衣服、鞋子密密的线缝里。

              母亲生下小妹后落下了严重的心脏病。多病的母亲不能下地干活,就帮乡邻们纺花织布。乡亲们不忍心一个多病的人白白操劳,常常会给一定的报酬,实在拿不出钱的,会送过来几斤粮食。我们兄妹几个也不闲着。二姐坐在老式织布机上纵横交织着她心中的梦,我把弹好的棉花撕成一块块,二哥用小擀杖把成片的棉花搓成指头粗细的棉花卷,放在母亲的针线笸箩里,母亲则架起纺车纺棉花。她一只手摇动纺车,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捏着花卷,手臂慢慢舒展,轻轻抬起,在嗡嗡嘤嘤的声响里,一股细流从母亲的指头间缓缓泻出,落在纺锭上,聚成一潭银水。针线笸箩里的棉花卷增多着,减少着,最后变成一个个肥硕的线穗。

              没有活计的时候,针线笸箩里就变成了花花绿绿的世界。母亲有时帮别人赶嫁妆,有时帮乡亲做寿衣。端午节,母亲针线笸箩里就有了数不清的香布袋。几乎所有的女孩子这天都会得到母亲的礼物。我最喜欢母亲缝的绣球、抱脚娃娃、看瓜老头等。彩线和布头是帮人做活时的下脚料。做这些活,母亲从来不收一分钱。尽管家里有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

              年底是母亲最忙的时候。日子再艰难,过年时母亲也会把我们打扮得风风光光的。那盏昏暗的煤油灯,陪伴母亲熬过多少不眠之夜?不知道。那个铁红的针线笸箩,装载着母亲多少愁思?不知道。只知道每年的大年初一,母亲便静静地躺在床上,大姐和二姐则轮流守候在她的病榻前。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 篇12 年底是母亲最忙的时候。日子再艰难,过年时母亲也会把我们打扮得风风光光的。那盏昏暗的煤油灯,陪伴母亲熬过多少不眠之夜?不知道。那个铁红的针线笸箩,装载着母亲多少愁思?不知道。只知道每年的大年初一,母亲便静静地躺在床上,大姐和二姐则轮流守候在她的病榻前。

              小妹两岁多的时候,瘦成一把骨头。哭的声音像小猫。母亲担心她活不下去,还拖着病体挣工分。一次生产队派她捡种子,母亲便随身带着她的针线笸箩,准备休息时抽空做活计。一天,母亲回来后神色有些慌张,她让我站在门口看着,然后从针线笸箩的碎布下面捧出几捧豆子来。母亲在锅里把豆子炒熟捣碎,配上野菜做成菜糊糊。每天给小妹吃点,终于从死神手里捡回了小妹的一条性命。

              我不知道善良正直的母亲,为了她的子女不至于饿死,做这种事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那个油光发亮、铁红的针线笸箩里,该藏着她多少无奈和愧疚!她一定经过了剧烈的思想斗争,在良心和生存的两难抉择中,她艰难地选择了后者。阴森森的道德力量最终向母爱作了妥协。

              生活的窘迫常常使暴躁的父亲脾气更加暴虐。母亲一生都在默默地忍受着。10岁那年的冬天,我实在忍受不了父亲的惩罚,决心一个人逃到无人知晓的地方,永远不再回来。天渐渐暗了,乌鸦从远处飞了回来,村子里冒起了缕缕炊烟,寒冷和恐惧袭上心头。我没有勇气往前走了,又不敢回家,就在村子外徘徊。

              “亚――子――”,寒风里卷着一声声呼叫从远处传来,绵长而飘忽,颤抖而凄然。那是母亲的呼叫,是一个体弱多病的母亲对儿子声嘶力竭的呼唤。这一声声带血的呼唤,在我母亲逝世后的20多年里,一直在我耳边回荡。

              我被母亲牵着手回到了家里。我觉得她的手微微打颤。母亲从针线笸箩里取出一个布包,掏出了一沓毛票。那是她终日劳作的报酬,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救命钱。她取出一张两角的,塞在我手里,说:“你,买点什么吧。”

              ;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辅导班短篇小说罗比

                        • 上一篇:窦娥冤故事简介?
                          下一篇:字数较少的关于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