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林出来,我们驱车去了榆树沟。榆树沟离边防线更近了,去沟里一定要路过边防哨,因为黄胜利打了招呼,我们的车直接开了过去,后边的车就没那么顺利了,还需要扣下身份证。虽然中蒙边境一直都很平静,但毕竟是国界。听在那插队的知青说,当年他们来这里放牧,睡着了,马就跑到外蒙去了。为了找马,不得不越了国境线。
走到沟口,我们看到了草原上难得一见的树木,这是榆树,在一片干枯的沙河床两侧。由于连年干旱,河床里只有一汪少得可怜的淖尔,引来马群饮水。 连年少雨,植被年趋矮小,多年砍伐树木和普遍的过度放牧,出现了半流动和流动沙地。这片草原属于半干旱、干旱荒漠草原地区,水资源匮乏。而这片沟里,有和石林一样的大石头, 各种形状的石头,叠在一起很有特色。唯一和石林不同的是,这里有很多高大的榆树,所以被称为榆树沟。因为靠近边境,一般人很难来这里,所以人烟罕至,只有我们一行,在黄胜利带领下有幸看到。 r> 很多马,吃得体肥膘壮,棕色黄色,皮毛都亮闪闪的,摇头晃脑的走在沟里。由于干旱,水很少,但是有水就是不一样。
回去的路上,在一片草地上,看到几只鹤在悠闲地散步。黄胜利家的牛在水泡子里,足有几百只,据说如今一头牛值一万多元,不过付出的劳动也是相等可观的。还有羊,只有他们夫妻两个劳动力,真不知道该如何伺候。据说,光接生小牛小羊就够忙活的,如今,牧区缺劳动力呀。
回到黄胜利家,吃了羊肉面,我们告别了主人,离开了边境线上的牧民家。直奔二连浩特而去了。
天边的草原应该告一段落了。这一趟收获颇丰,我们虽然没有在这里插队,却因为同龄人的经历,有很多感动。我们跟着这里知青的脚步,体验了一下牧区的生活。虽然如今牧民生活好了,但还是能看到当年知青生活的轨迹,想象他们经受的苦难和艰辛,也能感受他们与牧民家庭结下的深厚友谊。弹指一挥间,50年过去了,物是人非,大家都老了。
有了当年的生活经历,还有什么是不能承受的?还有什么事情看不开?活着就是胜利,祝福我们这一代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吧。
给偶编个很黄的故事啊
路过~~
佘明杰把徐一飞按在床上,强吻了。最后徐一飞告佘明杰强暴了她!
美女拉肚子的故事
曾经看到一个美女拉肚子。
她住在血液科,每天下午都会在同一时间发烧,40度。诊断不清楚,做了肠镜,取的活检提示炎症,找消化内科回了一百次诊答案都是不确定是肠淋巴结瘤还是肠结核。最后决定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好像还是没什么用,然后就不知道了,因为我出科了……
这就是关于美女拉肚子的故事,女性,40岁,每天早晨查房看到她时,她都是已经画好睫毛和嘴唇等在那里的。这让我觉得她很热爱生命。
有关黄河的小故事,急需,50字左右的
1.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黄河之水从龙门进入河床之中,河性发生很大变化。龙门的形成,是其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100米宽的狭窄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由于峡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峡谷后,河谷突然变宽,水位则骤然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沿袭相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该故事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关,能跃过去者,便能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古代人们对龙门峡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想象为大禹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口”。
2.大禹治水的故事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