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说的胎教,是指母体在妊娠期间为给胎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胎内环境而自我采取的有关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的有力措施,以使母子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康复指导:调情志,古人认为:凡有孕之妇,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喜、狂、悲、思皆可使气血失和而影响胎儿。
早在西周时期,地位、阶层高的王室成员已经开始注意胎教问题。《大戴礼记·保傅》篇中就有关于胎教的记录: “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铜而御户左,太宰持斗而御右。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则太师缊瑟而称不习,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则太宰倚斗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在儒家伦理道德为主宰的传统社会中,士大夫对胎教之道可谓是重视之至,要将其“书之玉板,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大戴礼记》第四十八《保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