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科知识17

              寒食节又称为禁火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
                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
                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

                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
                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称为“寒食节”。这个节日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影响甚大,现将其来历简要叙述一下。关于寒食节的来历,向来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源于周代禁火旧制。
                《周礼·秋官·司火亘氏》:“仲春以木铎(以木为舌的铃铛)循火禁于国中。”据正玄注:“为季春将出火也。”“火”,指“大火星”,即心宿二,季春三月黄昏时起于东方。古人迷信,以为“火盛”不祥,古代地广人稀,草木繁茂,而且春季干燥,易于失火,故禁火以为警醒,遂相沿成俗;再则,古人多以柴禾做为燃料生炉做饭,灶火经过一年的使用,破损严重,故需要在清明节前天气渐暖的时候修补一次,这就需要熄掉炉火,食用提前做好的凉熟食。
                苏轼有诗云:“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说的就是换火的事。另一说是北宋高承编的《事物纪原》:“秦始皇置寒食”?但未有更具体的说明。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纪》:“去冬节(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寒食节亦称“禁烟节”、“熟食节”、“冷节”等。
                为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山西为盛。时间在冬至后105日或106日,即清明前一日或二日,是日民间但吃冷食,故称。相传春秋时,介子推保晋公子重耳流亡列国,曾割股肉给重耳充饥。重耳归国当上晋文公后,介子推不愿居功受封,隐居绵山(今介休县),文公焚山林以求之,子推不愿出山,抱木而死。
                后文公葬其尸于绵山,立庙祭祀,改山名为介山,并下令于亡日禁火寒食,以寄托哀思。《后汉书·周举传》称:“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于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炊,老小不堪,岁有死者。乃作吊书以置子推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换温食,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
                ”之后在东汉建安十一年(206),曹操占领并州后,下禁火明罚令:“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北方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但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农民以种田为生,靠天吃饭,生怕得罪神明,致有风雹之灾,故虽有明令,仍难更改。
                《癸辛杂识》记载:“绵上火禁,升平时禁七日,丧乱以来犹三日,相传火禁不严则有风雹之变。社长辈至日就人家以鸡翎掠灶灰,鸡羽稍焦则罚香纸钱。有疾及老者不能冷食,或以食暴日中,或埋食器于羊马粪窖中,其严如此。戊戌岁,贾庄少年以禁火日饮酒社树下,用柳木温火取酒,至四月风雹大作,数日乃消。
                ”又《晋书·石勒载纪》,建平二年曾下令禁止寒食,但至建平三年(332)“时雹起西河介山,大如鸡子,平地二尺,历太原、乐平、武乡、赵郡、广平、钜鹿,行人禽兽死者万数,千余里,树木摧折,禾稼荡然。”当时很多人认为是寒食取消禁火所致,更为寒食禁火的说法平添了神秘的色彩。
                后来到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474)二月亦曾下令禁断寒食。此后时禁时行,直至清末民国初年,介休、汾阳、平遥、灵石、苛岚、沁源等县志记载,尚有寒食禁火或一日、三日不等的习俗存在。 由于寒食节临近清明节,自唐以后,与祭奠祖先亡灵以及郊游扫墓活动结合,逐渐融汇为一个节日。
                在寒食节这一天,人们还折柳枝插于门户、屋檐,或戴于头上。这一天成年男女还要举行冠礼、笄礼(上头),儿童们则踢毽,荡秋千为戏。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
                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
                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

                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
                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同房厚道晚安

                        • 上一篇:求推荐乌镇相关书籍
                          下一篇:怀孕24周,宝妈需要注意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