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理论上讲,,唱歌跑调的人有可能拥有绝对音

              绝对音感的能力指在没有给基准音前,听者能分辨任一音的音名及音高。这里的任一音是针对音准调律无误的音 (pitch),而不包含噪音或无明确音高的声音。更甚者能分辨出一群音的个别音名及所属位置。相对音感则泛指给予一基准音,能正确分辨其他音和此基准音的音程或调性上的相对关系,换言之,重点是音和音之间的关系,而非正确听出任一音的音高和音名。不过一般没受过音乐训练,但能歌唱音准大致无误的人,也能算是浅显的相对音感,即使无法辨明音程。  相对音感的运用较为广,主要是大多数的音乐除了无调音乐或单以音色为结构主导的音乐外,都是建立於有调音乐上。而相对音感也比较容易训练,相比之下,许多具绝对音感者并没有特别受绝对音感训练,是以很多人以为绝对音感是其来自有或说天生的。但事实上并没有人是天生就有绝对音感这会事- 音乐天份是自然而来,音准本身却是人为设定的结果。有些人不经意地就有,是因为从很小的时候就接触音乐,特别是要读谱的非转调乐器,如提琴、钢琴。然而绝对音感的 绝对 常让人误解,误以为是绝对,其实不然。  音乐的音高之定音,如 A = 440Hz (中央 C 低小三度) 是人为定出来的,并非自然律的。更精确地说,是每个民族於每个时代为方便或其他原因、甚至政治理由而定的。例如,西方於 Mozart 时代,其定音略比现在差了大约一个小二度 (半音),换言之我们现在的 C 快要等於当时的 C#。如果 Mozart 听到自己的曲子於现在被演奏,可以说已被转高了一个半音。至於西方定音为何越来越高,这和和提琴工艺、管弦乐的发展、歌剧院推崇飙高音等有关,有些人甚至用奇怪的宇宙论 (通常是行星间的关联)、黄金分割比的论点来解释原因,并有许多论文。  中国的民乐则没有所谓真正的定音,通常是於表演前花旦吊嗓时,看当下能唱多高,胡琴乐手或伴奏乐手就定空弦的相对多高 (当然在乐器能有应有效果的程度内)。历代官方则用铜铸的钟来定音,通常也称作黄钟,此名亦为一音名并有基准的意谓。但由於每一新朝代为显示当朝之新气象,往往每一代都毁掉之前一代的钟,而重新作一定音。是以并没有什麼频律是一定要是什麼音,重要的是相对音程是对的。以上几个论点在於,音高是被制定出来,甚且每个时代不同,是以没有人是理所当然天生就能猜到这时代用什麼样的音准,而有绝对音感。  前面所言,绝对音感之 绝对 常被人误解也是在於音感并非绝对。人耳和视觉相当,有些时候看橘色会觉得有点偏红,有时觉得有点带黄,但你还是认为它基本上是 橘 色,因为在 橘的大致范围 里。音高本身亦然,一个有绝对音感的人,并不会因为听到 441Hz 就认为是走音的 A。也有人误以为有绝对音感者听非建立於 A = 440 (假设其相对音程是 ok,但基音是於半音之间),会很痛苦。其实并没有这回事。於音乐中,重要的是 相对 音高,而非绝对。听者最多只是於一开始有些知觉,随後问题并不大。这样的例子也曾於 Mozart 的故事中提到,如有一回 Mozart 告知其他人,他们的弦乐器略於半音和半音之间。Mozart 并没有因略低或略高於基准音而显得痛苦。事实上於乐器中也不可能有 绝对这回事,因我们大多数的乐器其一并不幅合自然泛音系统,而是平均律,其二是乐器本身於每一个八度也因其制作、乐器状况、故意的调律 (如钢琴故意调成较宽广的高低音域) 而不会有绝对的情形,但它们都是在相对上合、非走音的范围里。  有绝对音感者也不是每一个有的人都一样,之间也有能力的高低 (又回到非绝对)。有些人只对自己的乐器灵敏,有些则都相当,有些人只记得自己乐器的某几音,其它则不怎麼灵。这样的情形和相对音感是一样的,并非每个具有相对音感的人都是同样功力,绝对音感亦然。  当然,虽然除去绝对音感的迷思,其最奇怪的是为何绝对音感无法形成於大人,而都是不经意陪养的孩童。这点许多人做过研究,但都莫衷一是。也有人发展出教成年人学绝对音感的方法,其是听音的 quality 而非听 音高,有效无效则不知。就为何孩童容易陪养出绝对音感,笔者的猜想是孩童在学习音乐时并没有所谓 调 (tonal center) 的概念,音高和音名本身是一个萝菠一个坑。而後学习旋律时,其重点是在於相对音程,至於用哪个调起或哪个音是哪个音名并非重点,那时也等於是相对音较重於绝对音时。是以在音本身最抽象时,最容易建立哪个音高是哪个音名的绝对概念。当然,这个理论并无法完全解释如胎教时,婴孩已听到相对的音程旋律等,是以此解释也仅止於个人意见和少数理论之一。但至少在此能清楚 1) 音高是被制定出来的、2) 绝对音感并非天生,主要是孩童学习音乐时无形中陪养出、3) 绝对音感也有一听觉上认可的范围,并非绝对无误、4) 绝对音感的能力是有差别的。

              延伸阅读有关神经与大脑的相关文章,其中在洪兰女士翻译的『大脑的秘密档案』这本书中指出,幼童在出生後大脑的神经群是不断的增长,直到约四岁左右,开始减少,至七、八岁始维持一定的脑神经数。

              为什麼出生开始是增加的,到了四、五岁开始是减少呢?依演化的角度解释,这是因为每位新生面在出生後面对的环境大不相同,四、五岁以前,平均地生长每一种功能的脑神经,但在四、五岁後,如果再半均生长,恐怕会无法有足够的能量供应,特别是,四、五岁开始,还会有许多能量要用在肢体发展与人际熟练…等等的发展,如果平均发展会能量不足,所以大脑自动地选择主要的重要的继续强化;而次要的、不那麼重要的,就让他萎缩终至消失功能。

              这和绝对音感有什麼关联呢?音乐教育者已经明确指出,在四、五岁之前,绝对音感是可以培养的,四、五岁之後很难,而相对音感不在此限,这是因为,绝对音感与相对音感在大脑的处理上是属於不同的脑神经束,在四、五岁之前没有生长好的,自然就被大脑选择退化掉。

              如果把这个点再延伸出去,我们可以发现,有些自闭儿有特殊的天才,是因为他在大脑发展的过程当中,关於与人交往的脑神经被退化了,省下来的能量被灌注在特别的方面,所以他有常人所无的特殊能力。相对的,许许多多的天才也被证明出别的方面的能力是不足的,例如北大校长罗家伦,即是以国文100数学0分考上北大的。

              如此,便可以知道,那些有绝对音感的人,不过是在他的成长过程必需接受音乐这种东西,不知不觉中,已经被定型下来什麼频率是 A 什麼是 B,这跟 440Hz=A 这种後来的定义是没有关联的。再说到一般人中,有相当比率的音痴,这些人无法判断唱出来的音有没有准,艺人中的陈昭荣与郁芳即是此类,虽然,可以经过训练变得准一点,但比起大部份的人而言,他们的唱歌能力明显不足,这又是为什麼呢?因为在控制声带的高低音与耳朵接受而调校的脑神经束定型是更晚了,约在十岁左右。以国小约三年级。国小三年级以前,就算他有绝对音准,或是相对音准,也不能代表他唱得出来,因为这属於不同的脑神经束。

              结论是:在音乐的家庭中长大,或是家中的财力够,或是从小即流露非常的兴趣,而在孩童时期受大量的剌激,那麼,他很容易就可以就可以有绝对音感了。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教育周刊会心入门者

                        • 上一篇:孕妇经常摸肚子好吗?
                          下一篇:《刻意练习》:什么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