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学
链接:
提取码:q32o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1的分享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节奏训练作为音乐教育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已逐渐高度重视起幼儿节奏感的培养。因为它不仅在音乐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培养人格素质方面也存在一定价值。什么是节奏感?如何培养?本文以奥尔夫音乐教学实践展开,在生活中引导幼儿细心观察,以熟悉的环境与事物着手,加以诱导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探索各种方法,循序渐进,以奥尔夫“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理,与孩子们一起“玩转节奏”。 关键词: 奥尔夫音乐 幼儿 节奏感 培养“节奏”一词,或许大家听到它,都会情不自禁与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实,广义的节奏可以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一切具有规则以及各类变异形态的节奏[1]。是一种客观存在,如:日落日出、呼吸、脉搏、钟表等。在音乐中,长短相同或不同的音符(或休止符),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称为“节奏”[2]。它是音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形容为音乐的骨架。一首音乐,若是没有了节奏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变得散乱无章。那“节奏感”又是指什么?从字面上理解:人对于节奏的感觉。通过对节奏掌握的精准度,表现于外在的行为和能力。比如:欢快的节奏让人产生愉悦、兴奋的情绪;柔和、缓慢的节奏使人心态平和,情绪稳定等;不管是唱歌、跳舞还是乐器演奏都离不开节奏感。在音乐教育中,节奏教学可以培养幼儿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增强音乐记忆力、发展音乐表演技能的基础等。在人格素质培养方面:可以促进身心平衡发展;培养幼儿的创造及自控把握能力、反应能力等。每个人都有节奏感,但每个人的节奏感又不尽相同,不过根据练习与感觉,节奏感是可以训练提升的。那么,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呢?在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孩子年龄段的认知与身心发展特点,不可按部就班硬教,要善于创新,从孩子们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入手。一、善于引导、发现生活中的节奏。1、感知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节奏无处不在。节奏存在于大自然:月亮盈缺、潮汐涨落、雨点落下、鸟儿鸣叫等。节奏存在于生活中:火车的行驶、奔驰的马蹄声等,甚至于人走路的声音……只要我们引导幼儿细心观察,加以诱导教育,便能进而为音乐所用。 2、语言入手,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节奏。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与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是最基础的。利用语言作为培养节奏感的起步,无需经过专门的训练与技能技巧的准备,从而使孩子们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自然在学习中就减少了心理障碍,学起来轻松自如。跟人打招呼、朗诵姓名、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动物名、食物名、交通工具等,各种熟悉的词、短句都可以进行节奏练习。如: | | 或 | | || 早上 好! (姓 名), 早上 好! 回应者根据打招呼者的语言节奏进行回应。节奏可根据个人的需要进行灵活改变,亦可:| | 或 | | ||。无论哪种节奏型,拍子都要稳定且准确。简单的节奏型幼儿容易掌握;稍微长点或难点的节奏型幼儿较难掌握怎么办?可在念语言节奏时加入拍手或拍膝等其他身体部位,跟着边拍边念(拍手时,建议左手固定位置,右手拍,这样有助于帮助孩子稳定节奏)。节奏型选择的难易程度要视孩子掌握情况而定。也可以用唱歌的方式,用一个八度内的音阶即兴创造出简单易哼的旋律打招呼,如:A:| 1 2 3 4 | 5 ― || ×× ×你 好 !B:| 6 5 6 5 | 5 4 3 2 | 1 ― || 你好,你好! × × × 你 好 !或: A:5 | 5 5 3 | 早 安 X X X! B:| 5 | 5 5 3 || 早 安 X X X!前面以打招呼为例,还有生活中常见的,如:| |、 | |、| | 小 狗 、 薯条 可乐 木棉 花 这些由语言中最短小的,具有一定音乐意味的字、词拼成的最小节奏单元称为“节奏基石”。而节奏短句也可由字词的几种小节奏型加以各种组合[3],如: | | ||、 | | || 小 鸟 飞走 了 。 游 乐园 真好 玩。| | || 小鸭 子 嘎嘎嘎嘎 嘎 ! 要注意所创编的短句要念得顺口,句子结尾要有结束感。语言节奏练习的词、句的长短要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进行适当调整,适度的简化和增加难度是允许的。 3、随机发现,“即兴”创作。 “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最吸引、最具魅力的地方。在日常中培养节奏感的优势是:没有过多的局限性,只要善于观察发现,可以随机进行。充分发挥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中的即兴(创造)性。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大都可以去挖掘、创作、发挥想像力。杯、碗、筷子、报纸等都能代替音乐进行节奏训练或演奏。如:准备若干碗、筷子。一只碗表示(四分音符,念法:ta);两支筷子表示(八分音符,念法:titi);没有表示休止。摆放一个四拍节奏型(常用)。例:1) | :|| 念法: 碗 碗 碗 碗 2) | :|| 碗 筷子 碗 筷子3) | :|| 筷子 筷子(休止) 碗 除用语言节奏外,还可让孩子用拍手等肢体动作表现节奏。要注意的是:在节奏练习中,“休止部分”孩子较难掌握,要让其知道节奏型中空白或有休止符的地方表示休息(停止),不能发出声音,可以用握拳、点头等无声动作替代。教师在摆放节奏型时尽量不要把休止部分放在开头第一个,幼儿会较难控制拍子的稳定性。上面例子中是指定一种物品代表一种时值。如都是同一物品,最好有记号、标志将其区分不同时值或进行摆放区分。在节奏型摆放中,通常先摆放时值,逐步加入、常用的四分休止符、甚至是(十六分音符,念法:tiri-tiri或tivi-tivi)时值,从易到难,视情况作调整变化。以上方法可变化出各种节奏型(也称基石)。无论哪种基石都应反复多次,基本找到感觉再进行下一项。在练习中,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节奏感,稳定的拍率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二、丰富节奏教学形式,玩转节奏。形式单一的节奏训练枯燥乏味,无法在教学上吸引孩子学习的兴趣,不利于节奏感培养。怎样让节奏训练“活”起来呢?1、“生动”的言语,“活跃”了节奏。语言进入教学可以说是奥尔夫主张的“适于开端”的教育观念的体现[4]。在教学活动中,语言中的语调、语气在某种程度上跟音乐要素中的音长、音色、音量等都是相通的,甚至可以用这些要素进行创造音乐作品。比如前面提到的语言节奏,在朗诵时可以适当变换音色、音量、速度等,如:模仿老爷爷的声音、妈妈的声音、小弟弟的声音念出等。甚至还可以演变成两个或三个声部进行朗诵,丰富的形式会增加幼儿参与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