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人们怎样处理建筑与环境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人们怎样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古代建筑与环境可根据地势相融而建 。安徽宏村始建于1131年,南宋绍兴元年,原为汪姓聚居地,已有870多年历史。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形的古村落 ,形似牛躯。

              宏村原名弘村,清乾隆年间正式更名为宏村。

              800年前,宏村的族长汪辛要去山西做运栗主薄 ,就将村中的大小事宜交有夫人胡重搭理。胡重带领族人,观黄山余脉,查阅水源水脉,将水根据地势引入村中。把村子设计成一头牛的形状,山为牛头,两棵古树分阴阳分别是牛的两只牛角,角下有两口井是牛的两只眼,村中心的湖是牛胃,有人说把湖建成圆湖,胡重坚持说:“月满则亏,”最后把牛胃建成一个月牙半圆形。每家每户伸手触水,养鱼养虾,每条胡同里汩汩清泉石中流淌,成为牛的肠子,可饮可洗可涮,有人说牛有两个胃,胡重又把村前湖挖深成为一阳一阴牛的两个胃,灌溉农田顺势而为,可谓设计科学方便,村四周分别有四条进村的路径,是牛的四条腿,四条腿中间分别建着四座小拱桥,是牛腿膝盖,民居楼房是牛身。

              800年前一介女流,创吉利斯世界纪录。引活水进村,宏村每年吸引画家学生写生画意,宏村还称为画中村。汪辛在外十年,回乡看到夫人对于宏村的贡献,打破了女人不进祠堂的族训,立胡重进祠堂接受后人敬拜的第一位巾帼丈夫。

              2001年宏村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第五批全国重点古文物保护单位,目前AAAAA景区。

              宏村是我目前发现环境最完美的建筑设计。

              中国古代建筑无论从结构形态上还是功能上,抑或材料上,都极力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力求从自然环境中寻找建筑建造的思路与源泉,这样的建筑实践之一,就是风水文化盛行。

              1.结构形态一方面,古代建筑由做支撑的木结构和围护墙两部分组成。另一方面,一座古建筑可分作台基、屋身和屋顶,也就是宋代官方建筑规范书《营造法式》所谓的“下分”“中分” “上分”,与之对应的则是“天人合一”之地、人、天相应。

              这种建筑文化和思想理念,从中国古代建筑萌芽诞生始,便相伴相生,并在木构架主导的建造体系中,循此组合为不同功能要求的建筑。因此,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一直以亲和的姿态回应自然,并从中寻找创造灵感。

              2.功能实现中国古代建筑讲求中轴和平面布局,为实现特定功能服务,比如造成院落平铺,单座院落有庭院或天井,更具体的则是对冬暖夏凉、通风透气等实用功能的看重。

              以古代民居建筑为例,数量众多,存在极其广泛,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但无论东南西北,都有共性。我们欣赏自然山水中的古建筑老照片,会发现无论在粗犷的西北大漠,还是润秀的江南水乡,民居四周远山近林,环境开阔,同时古道小径、田地河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让人心旷神怡。

              若为干燥或寒冷地区,房屋虽显简陋,门厚墙糙,但仍依朝南而建,院子绿化前低后高,方便引入自然光,中堂正屋通风透气,两边厢房卧室,天然和谐。

              无论古代建筑采取平面布局规划的中轴对称,还是依山就势,按照环境顺势自由展开,其中既具符合“人道”的理性规范,又蕴含“天道”的自然巧妙,最终体现在建筑中,则取法自然,惟妙惟肖,不着痕迹,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要求。

              3.建造材料自然取材土与木,与农耕时代的生产方式关系紧密。土,易挖掘堆夯;木,易修凿拼接,它们及其使用方式为古代建造提供保障。比如位于黄土高原的土窑洞和地坑院,都是人们直接在土地土崖直接开挖,建成民居使用。

              而木结构中柱梁椽檩上下左右的勾连依存,以稳定架构成就了古代建筑的宽敞空间和院落平面发展模式。比如古代宗庙建筑中的大殿,像晋祠圣母殿、南禅寺大殿,内部空间无不显得高大空旷。

              ▲晋祠圣母殿

              古代建筑选材上整体统一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与天人合一的建造思想一脉相承。因此,古代建筑在最初选材阶段,便立足地域,着眼自然,使得最终成形的建筑无法游离环境之外,始终靠近土地,以树木为伴,与山水自然为邻。

              4.“风水”理论与选材同步甚至还要靠前的,是古代人们处理建筑与环境关系实操的“看风水”。所谓“风水理论”,其实是古代建筑追逐天人合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民间智慧形式,在此美丽外衣之下,人们得以智慧而诗意地掌控建筑与环境关系。

              古代建筑建造之前,要看风水,也即采用堪舆之术,从四个方面觅龙、察砂、观水和点穴。

              首先,觅龙是在建造之前,寻找适宜的龙脉作基础(通常为山势),强调“远观得势,近观得形”。其次察砂,即建造除了龙脉外,也要考虑周边形势,要求四周小山能够起到遮风挡煞、增加小环境气势的作用,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方环抱,多层展开的良好态势。然后是观水,需寻找理想的水文环境,讲究水形富贵有致,水质甘香清洌,以求财源广进。最后的点穴,则在前三者理论及勘察基础上,选址确定建筑具体方位,更具实操落地性。

              如果要用今天的话说,古代建筑讲求风水背后,则是人们对涵盖生意盎然与生机勃勃的生态居住环境的渴望。

              5.小结从建筑文化看,古代人们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主要采用天人合一思想及风水实践。考虑到古代中国地大物博,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复杂多变,有平原、高原、盆地、山脉等等,表现出古代建筑共性之外的形态丰富性。

              同时,扩大视野,从更大范围看古代建筑,譬如长城之于中国,就如一方高高围墙的城池,不同的是前者保卫一国,后者围护一方。城池最外是城墙,里面是街坊,最后是院落与单体建筑。

              回归古代建造,农耕时代的人们生活追逐自给自足,在建筑结构、功能和材料方面,则追求不违背环境的自然统一,一定程度决定了以外为尊“外主人客”的“内向型”建筑环境关系,也就难免形成敬畏自然、调和人伦的建筑形式,即四周高墙耸立,内里一方桃园,一片院落,男耕女织,诗书传家,安居乐业。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原图胎教正确姿势口头禅

                        • 上一篇:试论述宗教文化对我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对于当
                          下一篇:胎儿深居“宫”中,真的是“两耳不闻宫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