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非常幸福的童年。每当我回想童年时,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形象总是一个奔跑在外婆家前田埂上的顽童。——我在往哪里跑呢?往小伙伴家里。
确实,童年的回忆总是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爬树、打仗、游泳……我回忆不起来童年吃过什么好吃的东西,穿过什么好看的衣服,但却充满了那些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的快乐时光。这种和朋友一起玩的快乐,比任何物质享受都更能持久。经常跟小朋友一起玩,还能帮助孩子的心智发育,培养孩子与别人打交道的能力。西方有句老话说:“养大一个孩子,需要举全村之力(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过,在现代社会里,已经很少能见到传统社会里那种睦邻关系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大部分时间待在家里,没有机会学习怎样跟其他孩子平等交往、游戏。
我在美国面临的这个问题就更严重。我儿子从小在家里说中文,左邻右舍倒 是有不少孩子,可儿子跟他们也很难玩到一起去,因为双方语言不通。为此,我和太太两人咬咬牙,效古人“孟母三迁”,特地搬到一个中国人多的地方去了。
这下果然立竿见影。我们在托儿所里一下子认识了3家中国人。在美国遇到同胞,大家都还是挺亲切的。而且由于背景相似,都是留学之后有正经工作的家庭,大家也相互比较信任。
我首先发起了周末联谊活动,每个周末都联系大家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玩。到时候孩子们爬滑梯、荡秋千、骑木马,互相追逐,玩得不亦乐乎,我们也可以 轻松地在一起聊聊天,交换育儿、工作、生活的心得。
大家熟了一点之后,就进一步地互相串门、带孩子一起去博物馆等等。很快的,这几个孩子就成了最好的朋友,我们大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逢年过节也常在一起聚餐。
每当我看着儿子兴高采烈地跟小伙伴们玩在一起时,心头就油然而起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养大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如果没有村庄,就为你孩子自己建一个!”
《时尚育儿》杂志,为孕、0~3岁家庭提供权威育儿、生活消费指南,点击右上角关注。
在蒙特梭利的观点里,一个完善的环境对儿童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有准备的环境,孩子才能建构自己。对于我们来说,教育是生物和环境不断建立关系的过程。对0到3岁的孩子来说,成人的情绪对环境氛围的影响很大。刚出生的新生儿对环境没有经验,他从环境中吸收一切,包括成人的态度。成人对孩子的到来,如果态度是接纳的、欢迎的,那么孩子才能发展出良好的人格特质。所以在孩子的第一发展阶段,成人对孩子的态度,决定着他看待自己的态度。人际关系的基础是相互尊重,不接纳孩子会让孩子的人格产生分歧,随着孩子成长,成人也要改变,要能拿接纳、欣赏不同的态度。
而另外家庭环境是孩子第一个社会化的地方,是孩子进入社会的模范。理想的在家环境里,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可以以平等、和气的口吻对话的。新生儿刚进入家庭时,一定会打乱原有的秩序,但这种状态不应停留太久,要慢慢恢复当中的秩序。
儿童通过参与家庭生活而融入自己的家庭环境。孩子在家庭中学习探索和经历。家庭是孩子第一个模范。家庭中的成人需要做出模范,用尊重友爱的语气交谈,有争执的时候用平和的讨论解决问题。孩子会学习方法面对争执。孩子也会敏锐的学习限制和成人的反应。家庭环境是所有环境当中最重要的基础。
如果家庭里存在虐待的问题,那么被虐待的孩子会觉得那是人类正常的互动,就算换一个和平的环境,但以前经历的伤害会永远烙印在孩子的心里。
所以在最完美的情况下,孩子会有很多的机会去理解自己的潜能,先天与后天的平衡是很重要的。孩子会完整理解自己是谁,并成为快乐、满足、随和、拥抱生命、充满爱和信任他人的人。我们要享受生命有趣的小细节,看着孩子充满笑声的成长。当孩子觉得被接受时,他们会分享自己的自信和喜悦。
而完备的环境里最有难度的就是创造良好的人的环境。因此一边我们要观察孩子,一边调整跟上孩子的发展阶段;我们也需要自我观察,反省自己所做的不好的地方。成人要准备好自己会犯错的准备,调整心态,积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人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