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步约等于1.3米。
1. 古文里,迈出一足为跬,迈出两足才是步
2. 又有说“五尺为步”,所以一步1.5米差不多是现在两个正步的距离,但事实上,古代的1步应该是1.3米,这里可能是:古人比较矮所以步子小;可能他们在测步子的时候用的是方步;
3. 古代的三百步大约是现在的500米;
4. 中国旧制长度单位,一步等于五尺;(当时的一步等于五尺,一尺等于22厘米=0.22米。一定要注意是“当时”)
(步:一步等于五尺,历代不一。秦代一步为六尺,周代一步为八尺。)
古人类的环境气候发生了什么较大的变化???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9月6日报道:气候变化促进人类进化
新研究显示,几万年前的热带非洲气候剧变可能对早期人类进化产生巨大推动. 约7万年前,非洲部分地区的气候极为反复无常,特别干旱的气候有时会使湖泊完全干涸,导致很多动植物群消失.但是那段时间过后,气候稳定了.而且变的比较湿润,湖面得以大幅上升.大约就在这个时期,非洲的早期人类数量迅速增长,而且他们开始迁移.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研究小组的负责人克里斯托弗.肖尔茨说:稳定的新气候可能促进人类数量增长,以及随后走出非洲人类移民的扩散.
作为全国科学基金会马拉维湖钻孔项目的一部分,这个研究小组用从非洲马拉维湖取出的沉积物核,探素这个地区过去的气候变化.马拉维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南端,在莫桑比克,马拉维和坦桑尼亚之间.
湖的沉积物核显示,在上个百万年间,热带非洲的部分地区极为干旱,有时湖面会降至现在的15%以下.但是约7万年前,湖面大幅上升.全国科学基金会项目主管保罗.菲尔默说:出自马拉维湖的沉积物核是大陆热带地区目前可以得到的,记载气候变化的最长的持续性记录.这是一个重大发现:这个湖的沉积物核样本显示的东非温度水平情况,与人类进化中一个关键阶段之间存在联系.
古代科举中的三甲具体指什么?
“三甲”排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明、清时期参加中央级考试(先会试后殿试)的各省举人考中进士后被列为“甲榜”,未考中的举人被列为乙榜。由此便引出了“甲第”、“甲科”等概念。
“甲”乃等级之意,“三甲”即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三个等级。在明、清时期,把考中进士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称为一甲或第一甲,但绝不能称为三甲。
从第四名开始至100名左右,称为二甲或第二甲。余者统称为三甲或第三甲,约200人。
扩展资料
明清科举
科举指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
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膳生员,有一定名额,由政府提供津贴和生活日用的学员;其次是增广生员,也有一定名额,为候补廪膳生之属;新“入学”的称为附学生员,为增广生之预备。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