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一词源于我国古代。最早出现在汉朝,那时胎教的基本含义是孕妇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
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容易被孕妇情绪、言行同化,所以孕妇必需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名为胎教。
中国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我国古代,除了一些统治者重视胎教之外,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医学家也都很重视胎教。
例如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的母亲说过这样一段话:“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即: “我在怀孩子时,席子不正都不坐,肉切不方正也不吃,就是要对孩子实行胎教。”
又如三国的魏文帝曹丕,也对胎教的重要作用有其独到之论述。
他举例把周成王和汉昭帝在位执政时的政业功绩、个人寿命的长短、作为的大小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强调“胎教”对于培养合格、理想君王的重要作用。
世界上最早提倡和出现胎教的国家?
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胎教的国家。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胎病”的论述。《大戴礼记·保傅》对于胎教更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铜而御户左,太宰持斗而御户右。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则太师瑟而称不习;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则太宰倚斗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据《史记》记载,中国古代第一个对孩子进行胎教的是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效果似乎还不错,周文王生下来非常聪明。文王的孙子周成王也是接受过胎教之后而生,长大后也是智力超常。周朝就是这样用胎教的方法来培养一代代的理想接班人。
到了汉代,各种书籍中出现了大量胎教的内容,初步形成了胎教学说。宋代名医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中就有专篇“胎教论”。贾谊《新书》也有专门的《胎教》篇。《颜氏家训》也记载了相关的内容:皇后怀孩子三个月时,就要搬出皇宫,让她住在别宫里,眼不看不该看的东西,耳不听不该听的东西,所听音乐和所嗜口味等,都要按礼仪进行节制。到了明代,胎教学说更进一步完善和全面。清代陈梦雷等人把历代胎教学说汇集一起,立为“小儿未生胎养门”。
古人还曾这样总结过: “训子须从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学初。”真可谓,“胎教”自古不新鲜。
我国古代的胎教是怎样的
近代有康有为,提出了一整套儿童公育思想,设想了从胎教到幼教的完整的学前公共教育体系。 古代有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提出“太子之善,在于早喻教与选左右”,强调要行胎教,要施学前教育。
胎教中应遵循哪些原则啊?
我国古代许多著名医药学家,对准妈妈在妊娠期间的情志调适,生活环境以及应该注意的有关事项都有要求和建议。比如被称为医圣的大医药学家孙思邈,经过对胎教的专门研究,归纳了以下六项原则:谨慎起居:劳逸适度,起居有序,忌贪吃贪睡,忌负重物。调节饮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忌辛辣生冷。调理情志:静心节欲,心胸开阔,遇事乐观,忌闷闷不乐,心情败坏。慎对寒温:注重胎前保养,忌风寒侵袭,以防感染疾病。节制房事:房事有度,忌求一时之欢,导致伤胎。戒酒避毒:酒能伤胎,宜戒佳;减少服药,慎灸穴位,避免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