彘。
拼音:zhì。
彘本指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
彘,即猪的意思。如:彘狗不如。
彘,豕也。后蹏废谓之彘。――《说文》
彘,猪也。――《小尔雅》
食黍与彘。――《礼记·月令》。注:“水畜也。”
彘者,北方之牲也。――《贾子胎教》
竹山有兽焉,名曰毫彘。――《西山经》。注:“貆猪也。吴楚呼鸾猪。”
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杀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鸡豚狗彘。――《孟子·梁惠王上》
赐之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曾参(曾子,孔子的弟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礼记》
现如今在中国---陕西省的关中平原西部---宝鸡(关中西府地区)依然将“猪”读作“彘”。这也许就是对古汉语的最好阐述吧。
浙江温州泰顺一带的吴语方言莒江话亦把猪读作zhi
三猿像的来历是什么?
三猿是指三个分别用双手遮住眼睛、耳朵与嘴巴的猴子雕像,而在世界其他地方则被称为“Three wise monkeys”,显示了名为“不见、不闻、不言”。三猿的起源:关于以三猿为主题的作品,有源自古埃及,而后经由丝路到中国后再传至日本的说法。此外也有出自《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说法,而中国至今仍从胎教的观点对怀孕女性告诫说:“不要去看不好的事物,不要去听淫秽之词,不要口出狂言。”,至于朝鲜半岛上对婚前女性告诫说:“见到了也当作没看到,听到了也要当作没听到,想要说也不能说。”印度的圣雄甘地ー经常以三猿之像来传达“不见恶事,不听恶词,不说恶言”的教导,在教科书等处上被记载为“甘地的三猿”。而在美国的教会学校等处也用三猿来教导学生不要看猥亵的事物,不要听与性相关的谣传,不要说虚假与下流的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