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述贾谊的学前教育思想并进行评价?
贾谊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非常重视太子教育和早期教育。贾谊将太子教育分为4个阶段,即胎教、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前两个属于幼儿教育。
在学前教育方面,贾谊认为,学前教育要从婴儿初生就开始。在宫廷中,要聘请三公三少为太子的专任教师。同时,还要为太子创造一个特殊优越的教育环境,左右前后皆正人。此外,在学前教育的内容方面,贾谊列举了广泛的内容,包含了体德智等多方面的要求。
他的早教思想,孩子的成长与父母有极大的关系与现代教育思想吻合。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而且他认为学校教育结束后还应继续教育和现代终身教育思想一致。
二、简述贾谊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
西汉时期的洛阳人贾谊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作为政治家,他最终没能实现他的抱负,因为时代和环境的限制以失败而告终,不过他的政治眼光和对政论的见解深深的影响了他的教育思想,是他的思想立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基础上,从而变得更加系统和长远。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新书》中,归纳之后可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就是以礼教作为治国的根本。贾谊因为总结秦国的教训,认为“违礼仪,弃伦理”是造成社会风气秽乱的根本,拥有儒家思想的他强调以礼治国。而礼教的作用就是防患于未然,这就决定了这种治国教育理论必须依靠教化来实现,由于他继承了儒家思想,是以非常严谨的思维强调了教化的首要地位。
第二论君主教育的意义。古代封建社会是以君主专制制度为准,君主本人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兴衰荣辱,因此对于太子也就是君主继承人的教育极其重要,君主极其继承人的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三论胎教和保傅制度。贾谊认为,人们的天性差别不大,大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孕育时期和后天的培养中,也就是说在胎教和出生后。胎教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极其有特点的内容。而保傅所说的就是为太子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这样既容易实施教育理论效果也会很好。虽然贾谊这样认为,但是他也知道,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完全杜绝不良的影响则是完全不可能的。
三、贾谊的教育思想?
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
西汉时期的洛阳人贾谊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作为政治家,他最终没能实现他的抱负,因为时代和环境的限制以失败而告终,不过他的政治眼光和对政论的见解深深的影响了他的教育思想,是他的思想立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基础上,从而变得更加系统和长远。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新书》中,归纳之后可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就是以礼教作为治国的根本。贾谊因为总结秦国的教训,认为“违礼仪,弃伦理”是造成社会风气秽乱的根本,拥有儒家思想的他强调以礼治国。而礼教的作用就是防患于未然,这就决定了这种治国教育理论必须依靠教化来实现,由于他继承了儒家思想,是以非常严谨的思维强调了教化的首要地位。
第二论君主教育的意义。古代封建社会是以君主专制制度为准,君主本人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兴衰荣辱,因此对于太子也就是君主继承人的教育极其重要,君主极其继承人的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三论胎教和保傅制度。贾谊认为,人们的天性差别不大,大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孕育时期和后天的培养中,也就是说在胎教和出生后。胎教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极其有特点的内容。而保傅所说的就是为太子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这样既容易实施教育理论效果也会很好。虽然贾谊这样认为,但是他也知道,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完全杜绝不良的影响则是完全不可能的。
四、贾谊民本思想背景?
贾谊民本思想的法治要素,在于他提出了“疑罪从去”的刑法理念。贾谊认为,“古之立刑也,以禁不肖,以起怠惰之民也。是以一罪疑,则遂弗诛也,故不肖得改也;故一功疑,则必弗倍(背)也,故愚民可劝也。是以上有仁誉,而下有治名。
疑罪从去,仁也;疑功从予,信也。”
用今天的话说,其大意就是:古代建立刑法的目的,是禁止品性不好者的劣行,以唤起怠惰者的进取精神,因而对有疑罪的人不能诛杀,让其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对于有疑功的人,亦不能不赏,而应借此予以鼓励。如此,才能在上者有仁政之誉,下级官吏有善治之名。
五、如何评价贾谊的早教思想?
贾谊作为西汉初期的政治家,他关于早期教育的论述虽然只是针对太子内的特殊教育容提出来的,而且其列举的实施方法也大多是祖述文武三代之道,很少新意,但他毕竟是先秦以来第一位较为全面地论述早期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对封建社会早期教育理论的发展起着不可缺少的津梁作用。
六、长沙过贾谊宅思想感情?
汉武帝时期,由皇帝敕命修缮贾谊故居,这是对贾谊故居的第一次重修,此后的两千多年里,贾谊故居历经了约64次重修,最近的一次是在1998年。明朝成化年间,长沙太守钱澍寻贾谊古井,募款修建贾太傅祠,这是贾谊故居第一次以祠宅合一的形制重修。贾谊祠后建有大观楼,祠前有一口井,相传是贾谊所凿,称太傅井,井旁有一石床,为贾谊当年原物。宅前有两块碑石,左右各一,高约丈余,字迹剥蚀不可辨认。又有大柑一株,传为贾谊手植。以上文物均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后仅存亚殿一座,祠正堂正壁上,刻有屈原像。古井尚在,古碑尚存,石床1958年被盗,旁另辟小巷,名为太傅里。
院内布局
现贾谊故居共三进,包括:
贾太傅祠----供奉贾谊铜像及其著作
太傅殿----贾谊生平及思想介绍
寻秋草堂——清以来,寻秋堂为文人墨客凭吊贾谊之后,吟诗作画之处,游人亦在此饮茶休息。
碑廊——内陈列《古今名人咏贾诗选刻》及明清历次重修故居碑文。共有历代名人咏贾诗二十一首及明清重修故居碑文五篇。
七、亚里士多德胎教思想?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儿童年龄分期,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顺序。他说“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然后再及于理性方面,我们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然后启发其理智”。亚里士多德将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
0一7岁主要是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7一12岁主要进行德行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14一21岁的教育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理性灵魂与积累知识。
在德、智、体的教育方式上,亚里士多德主张遵循中庸原则。“教育明显应基于三项准则:中庸、可能的与适当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孩子们应学习对他们有用的东西,但不能庸俗化。如:不应该教给他们以任何歪曲身体形象的技术或者是能使他们挣钱的技术。
在亚里士多德的阶段教育理论中,每个阶段的教育内容侧重点不同。
八、屈原贾谊的时代背景思想观念?
湖湘文化的思想渊源之一,就是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荆楚文化。湖湘文化与荆楚文化一样,都是同属于中华地域性文化中的楚文化,屈原,正是楚地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湖湘文化的核心所在,用屈原的诗句来体现,就是“哀民生之多艰,先天下之忧而忧”;它的鲜明特征,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与屈原思想颇有关联,或者说受到了屈原思想的影响。贾谊与湖湘文化精神的悲壮气质渊源极深。贾谊承袭光大了发端于屈原的湖湘迁谪文学,虽感慨个人遭际,但主要强调对人格操守的坚持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不同于先秦与汉代众多学者,贾谊将学术与谋略完美结合,积极投身于政治实践、社会变革,为湖湘知识分子的“经世致用”开创了榜样。
九、贾谊的政治思想主要内容有?
纵观贾谊一生,虽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但他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建议,文帝还是比较重视,大略是实行了的;贾谊在政治、经济、国防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的进步主张,不仅在文帝一朝起了作用,更重要的是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
割地定制、礼治天下
贾谊指出危害西汉王朝政治安定的首要因素,是诸侯王的存在以及他们企图叛乱的阴谋。他回顾历史,列举事实说明分封诸侯王的害处。指出诸侯王的叛乱,并不取决于是疏是亲,而是取决于“形势”,取决于他们力量的强弱,从“形势”来解释诸侯王反叛与否。因此,贾谊得出的结论是:“疏者必危,亲者必乱”。
根据异姓诸侯王反叛的历史教训和同姓诸侯王必然反叛的危险,贾谊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措施:其一曰定礼制,其二曰定地制。定礼制,就是针对诸侯王在礼制上的僭越,强调必须严格区分等级,使诸侯王严格按人臣之礼行事,从而维护天子的最高威严。定地制即“割地定制”,根据“大都强者先反”的历史教训,贾谊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针:在原有的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诸侯,从而分散削弱他们的力量。诸侯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分割下去,愈分愈少,直到“地尽而止”,力量也就愈来愈削弱下去了,这就叫做“割地定制”。
景帝刘启时,晁错提出“削藩”政策,是贾谊主张的继续;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证明了贾谊对诸侯王分析的正确性。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时候,颁行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更是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方针的全面实行了。
另外,在《宗首》、《藩强》、《权重》等文章中,贾谊还阐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在《大政》、《修政》中提出了利民安民的民本思想。
重农抑商、以农为本
贾谊认为,富商大贾与诸侯王相勾结,有恃无恐,僭越礼制,又要农民供给他们以奢侈的生活资料,因而导致了广大农民贫困。因此,贾谊主张重视农民,提倡俭约,反对奢侈之风。
文帝二年(前178年),贾谊上《论积贮疏》,紧密围绕“积贮”的论题,从正反两面论证加强积贮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对于维护汉朝的封建统治,促进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的生活,都有一定的贡献,客观上符合人民利益,在历史上有其进步的意义;他的重视发展农业,提倡积贮的思想,即使至今,也仍有借鉴的价值。同时,贾谊指出,商人卖奴隶,穷极奢侈,不尊重国家制度,冒犯皇帝尊严,主张俭约,禁奢靡之风。
在货币政策上,贾谊承认货币流通的客观性质,不认为单凭君王权力就可以解决货币问题。因而贾谊建议禁止私人铸钱、由中央垄断造币的原料,统一铸钱,即不让铜流布于民间,也不准老百姓私自采炼铜矿。[40] 可惜文帝未执行,以至币制混乱。[41] 贾谊的货币主张,在客观上已为后来汉武帝时实现统一的五铢钱制度,即所谓“三官钱”的流通开辟了道路,[42] 武帝时期禁止铸钱的政策正是贾谊思想的延续。
儒法结合、瓦解匈奴
贾谊对待匈奴思想的出发点,是传统儒家的华夷之辨,四境少数民族侵凌中原民族是不能容忍的。[44-45] 因而,在北方匈奴问题上,贾谊认为和亲并不能制止匈奴侵扰,提出儒法结合的战略思想,即“德战”:“以厚德怀服四夷”,[46] 辅以“三表[47] 、五饵”之术。贾谊认为,只要实行他的“三表”、“五饵”的策略,便可以争取匈奴的民众,孤立单于,并进而降服单于。
贾谊对他这套制服匈奴的措施颇具信心,所以他向文帝毛遂自荐,愿意亲自来实行其计划。[51-52] 贾谊主张用和平的手段瓦解敌人的策略,因而西汉赢得了30 多年国内建设的和平环境,为武帝最终
十、简述庄子的真人思想?
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理,讲天道自然无为。但在“道”和“物”的关系上,他具有与老子不同的明显泛神论色彩。他认为形体产生于精神,而个别精神产生于“道”。但他又说:“通天下一气耳。”认为道即气,道作为世界统一原理,不是在天地万物之外的“造物者”,而是一切事物内在的原因,因此带有泛神论因素。他用“周、遍、咸”三个词来形容道的无所不在,认为天道瞬息万变,充满天地。他认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虚满、生死都只是一时的现象,其形态是绝不固定的。他过分强调了绝对运动,由此导致否定相对静止,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他认为,从道看来,小草茎与大屋柱、丑人与美人、宽大、狡诈、奇怪,妖异等等,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从而形成了相对主义的理论,
在天人之辩中有关人的这一方面,他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因此,不要以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去对抗自然命运,个要以得之自然的天性去殉功名。从这种自然原则出发,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具备了理想人格的人就是无条件地与自然为一的“至人”。庄子认为真正获得自由的“至人”是无所待的,这样的至人超脱于是非、名利、生死之外,进入“灭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神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