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字经故事典故(三字经故事典故及感悟)

              一、三字经的典故和故事?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二、三字经原文及故事典故?

              《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三、三字经经典故事及其注解?

              人 之 初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人之初,性本善。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性 相 近, 习 相 远。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苟 不 教,性乃 迁。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教之 道, 贵 以 专。

              【注释】

              ①初:开始,这里指人刚出生的时候。②性:指人的本性。③相近:相差不远,差不多的意思。④习:学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特性:⑤苟:假如。⑥教:训导、教诲。⑦迁:改变,变迁,这里是指变坏。⑧道:方法。⑨专:专心。

              【译文】

              人刚刚生下来的时候,个个都有善良的天性。小时候,这种天性大家都差不多。但是长大后,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习性就会有所不同。

              做父母的如果不重视教育,孩子善良的天性就会改变。教育孩子远比抚养孩子艰难,重要的是专注、持久,毫不放松。

              四、三字经经典故事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讲的是晋代两位读书人虽家境贫寒,但用功苦读的故事。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故事讲的是晋代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晋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灯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时至今日,我们已无法想象他们当时所经历的困难,“囊萤”和“映雪”两故事,一个发生在夏天,一个发生在冬天。在那样恶劣、贫困的情况下,无论是严寒或者酷暑,都要克服困难,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努力学习。古人在那样的困境下努力寻求方法转变现状,从未轻言放弃的求学精神,对书本和知识的渴求多么令人敬佩!现在我们有舒适方便的生活、学习条件,不用那么艰苦就可以读书学习,我们更应该利用好现有的条件努力学习,刻苦读书,争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三字经经典故事及译文与体会?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布机上的布来教子。

              体会:《孟母三迁》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环境会影响人。确切的说是环境对小孩子的影响很大。

              孟母三迁,第一次在集市旁,小孟子就学商人和买家讨价还价。

              第二次在墓地旁,小孟子就和人玩祭奠的游戏。

              第三次在书院旁,小孟子就摇头晃脑的学人读书。

              “孟母三迁”的“三”字的意思为“多次、屡次”解释,而不是简单的“三次”的意思。本典故中孟子的母亲的确是搬迁了三次,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学宫之旁。不过作为引申义,“三”还是虚词,泛指多次。“三”字类似的用法如“韦编三绝

              六、三字经经典故事五子登科?

              《三字经》中“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并形成了“五子登科”的成语。

              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周时人,家住燕山一带,故人称窦燕山。经等多方认定,西龙虎峪镇龙前村(现属天津市蓟州区),被窦燕山文化研究会最终确认为窦燕山的故乡。

              窦燕山出身于富庶的商人家庭,家道昌盛。但他最初为人心术不正,专用大斗进,小称卖,费尽心机坑蒙拐骗,以势压人。贫民百姓痛恨他的为富不仁。

              在一个夜晚,他做梦。梦到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品行不端,恶名已经被天帝知道。以后你命中无子,并且短寿。你要赶快悔过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于劳苦大众,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窦燕山醒来,历历在目,于是决定重新做人。

              他家乡有不少穷人,娶不起媳妇,女儿因为没有钱买嫁妆而嫁不出去,窦燕山就把自己的银两送给他们帮助他们。亲戚当中有不能办丧事的,他就出钱帮助办丧事;有无钱嫁女儿的,他就出钱帮助嫁女儿。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开支,全部用来救济别人。

              同时,窦燕山还在家乡设立学堂,收集上千卷书,请有学问的老师来教课。把附近因贫穷而不能上学的孩子招来免费上学。自己家里则节俭朴素,没有金玉饰品,也没有华丽衣服。窦燕山如此周济贫寒,克己礼人,因此随之积了大阴德。

              此后一个晚上,窦燕山又梦见自己的父亲。老人告诉他:“你现在阴功浩大,美名远扬,天帝已经知道了。以后你会有五个儿子,个个能金榜题名,你自己也能活到八、九十岁。”当他醒来,发现也是一个梦。但从此更加修身养性,广做善事,毫不怠慢。

              后来,他果然有五个儿子。由于自己重礼仪、德行好,且教子有方、家庭和睦,窦家终于发达了。他的长子名仪,在后晋时中进士,入宋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是宋初一代名臣,他去世后太祖赵匡胤曾悲伤地感叹:“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次子名俨,也是后晋进士,历仕汉、周,宋初任礼部侍郎。三子名侃,为后汉进士,曾任宋起居郎。四子名,窦偁为后汉进士,入宋任左谏议大夫。窦僖是后周进士,曾任宋左补阙。当时人们美称他们为“窦氏五龙”。最后,窦禹钧做到谏议大夫的官职,享寿八十二岁,临终前谈笑风生,向亲友告别,沐浴更衣,无病而卒。

              七、三字经的典故?

              昔孟母,择邻处。 - -《孟母三迁》

              子不学,断机杼。 - -《孟母断机》

              香九龄,能温席。- - 《黄香温席》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 -《囊萤映雪》

              八、三字经全文典故?

              一、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二、子不学,断机杼。——《孟母断机》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三、香九龄,能温席——《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四、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五、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六、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孔融让梨》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这是个尊敬兄长和友爱谦让的故事。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七、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佑集》十五卷。

                八、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负薪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后来终于得到重用,当上了会稽太守。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九、头悬梁——《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十、锥刺股——《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九、中秋典故三字经?

              三字经》中没有相关字句,唯一提到“月”的句子是“三光者,日月星”。在《礼仪三字经》有有关“中秋节”的礼仪,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月儿圆,瓜果香,月饼甜,同分享,长者先,赏明月,共团圆中秋节,合家欢。望星空,月儿圆。

              父母好,体康健。美姻缘,早实现。

              品美酒,共畅谈。食月饼,心里甜。

              真幸福,最美满。求菩萨,保平安!

              十、欺上瞒下典故故事?

              堵塞言路欺上瞒下

              李林甫升任第一宰相后,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惟一使他有所顾虑的只有玄宗皇帝一人了。为了达到独揽朝政的目的,李林甫千方百计堵塞言路,蒙蔽唐玄宗的视听。

              任中书令后没几天,他就把所有负责监察百官,向皇帝进谏的言官召集起来,对他们威胁道:“现在皇上圣明,群臣只要顺从皇上的旨意办事就可以了,不必多发议论。大家看见仪仗队的马匹没有?规规矩矩,一声不发,就能吃着那御马房的精美食料。但要是不老实,只要发出一声嘶鸣,就马上会被取消仪仗资格,到 时后悔就来不及了。”李林甫企图用驯服仪仗马的手段来驯服群臣,使他们缄口不语。大家听了面面相觑,不敢作声。

              有位叫杜进的言官实在看不惯李林甫的专横跋扈,不顾他的恐吓,仍然向唐玄宗上书言事。李林甫决计杀一儆百,没隔几天,便找个借口,将他逐出朝廷,贬到偏远的地方去做了个小小的县令。从此,不要说一般的大臣,就连专以监察进谏为职责的谏官们也不敢多说半句话了。这样,唐玄宗就再也听不到臣下的忠言逆耳,更听不到大家对李林甫一伙的不满之声了。

              李林甫为了防止有人揭发他的奸恶罪行,还网罗了一批爪牙作为耳目,严密监视从朝廷到地方的各级官吏。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咸宁太守赵奉璋罗列了李林甫20多条罪状,准备上奏揭发。奏折还没到唐玄宗手里,便被李林甫探悉。他立即派人逮捕了赵奉璋。诬陷他妖言惑主,将他用乱棍活活打死了。慑于李林 甫的淫威,满朝文武官员,没有一个不小心谨慎,以安身保位为己任。

              唐代自从太宗开始,就形成了由皇帝面试取士的制度。天宝八年的一天,唐玄宗对李林甫说:“朕欲遵循祖制,广招天下英才,请为我诏令天下,凡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到京师参加考试。”

              李林甫害怕四方举子,众多复杂,自己难以控制,可能会在答试时指责自己的罪行劣迹,便花言巧语对唐玄宗说道:“陛下,这样做的话,应试举人一定很多,如果全要由您面试,只怕是太累若您了。且草野之士,大都愚昧卑贱,不知礼仪,恐怕会有粗俗之语污辱圣听。不妨先令郡县官吏,从严挑选,然后送尚书省,再由尚书省进行复试,让御史中丞前去监试,然后将名副其实,成绩优秀的 人,送到陛下处面试,这就可省去许多麻烦了。”

              唐玄宗本来就只是想装装门面,现在见李林甫这么说,觉得很有道理,便对李林甫说道:“那就照爱卿的意思办好了。”这样,这次举试的大权就完全掌握在了李林甫手里。表面上他郑重其事,先让各地官吏选送人才到京,然后像模像样组织考试,但结果数千名举子,居然没有一人能被选中录用。李林甫这样做,上对不起国家,下对不起大批应试举子。但在串情完毕以后,他竞恬不知耻地问唐 玄宗上了一道贺表,祝贺“皇上圣明,知人善任,已经做到野无遗贤了。”这样,既蒙骗了玄宗,又深深讨得了他的欢心。可见李林甫玩弄阴谋的手段是多么的“高明”。

              唐玄宗后期,生活荒淫腐朽,特别是在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霸占了儿媳妇(寿王妃)杨玉环(即杨贵妃)之后,“如获至宝”,真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期。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几乎不再过问朝政大事。一天,他对高力士说:”而今天下无事,朕欲把政事全委于李林甫处理,你看如何?”

              高力士对李林甫的专权是有所知晓的,他提醒玄宗说:“陛下,天下大权,不可以交给别人。况且李林甫权势已经很大,几乎无人敢向他提什么异议。我看重大事情,还必须由陛下您亲自处理为好。”

              高力士的这番话,完全是为了维护唐玄宗的皇权和利益,不料玄宗这时对处理政事已日渐感到厌烦,急于要从中摆脱出来,好与杨贵妃寻欢作乐。听了高力士的话后,他脸色阴沉,很不高兴。高力士善于察颜观色,自知得罪了皇上,赶忙下跪连连叩头,嘴里说道:“皇上息怒,老奴该死,发狂疾,说胡话,罪该万 死!”

              唐玄宗看到高力士这副模样,不由被他逗得笑了起来,也不再计较。高力士从这件事情中了解到李林甫在唐玄宗心目中的地位,从此再也不敢在玄宗面前说他什么了。

              李林甫独揽政权之初,正是开元盛世之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社会安定这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唐玄宗却把它归功于李林甫治理朝政有方,对李林甫恩赏日加。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6年江大理少卿徐娇上奏玄宗说:“皇上圣明,天下安定。今年全国犯死罪的仅五十八人,大理寺(司法机构)门可罗雀,无狱可断院内大树上有喜鹊筑巢,这可真是个大吉兆!”于是百官上表称贺,唐玄宗十分高兴,把这归功于任中书令还不到一年的李林甫,加封他晋国公爵位。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又加授李林甫开府仪同三司,并赐封邑三百户,这种优厚待遇,在唐代历任宰相中是空前绝后的。

              唐玄宗对李林甫宠信日深,平时对他赏赐不断,常常派人给他家送御膳珍馈,四方贡品,以示慰劳。史书记载说,当时从宫廷到李林甫家的路上,送礼的小太监“相望于道”,络绎不绝。长安城东原来薛王的一座旧居,里面林园深幽,亭台楼树,错落有致,十分气派,是长安城内最好的私人宅第,唐玄宗也把它赏赐给了李林甫。

              唐玄宗的宠信,进一步巩固了李林甫的地位,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此时的唐玄宗已经经常不上朝理政了,李林甫也不去宰相衙署办公,文武百官,都到他家中的“月堂”请示汇报,听从他的指示,他的家俨然成了一个小朝廷。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题材形体训练越来越

                        • 上一篇:三字经全文 正版
                          下一篇:三字经是哪个朝代谁写的(三字经是哪个朝代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