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的胎教理论体现了什么思想?
胎养胎教强调孕妇精神品德修养对胎儿的影响。隋·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指出: “妊娠三 月,名始胎,当此之时,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
欲子美好,宜佩白玉, 欲子贤能,宜看诗书,是谓外象内感也。”
“外象内感” 理论是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核心思想, 古代所有的胎教措施都是围绕着这个思想而产生的。
二、中国近现代音乐人物思想?
20世纪中国音乐该如何发展?王露、罗伯夔、郑觐文这样说。
倾情复古,竭力排外——孙鼎与童斐之说
1911年孙鼎发表《中国雅乐》一文,对学堂乐歌之曲调多取自欧美深表不满,并将“吾国近世音乐,有退无进”直接归咎于此。作者提出另一条“复兴雅乐”的思路, 以古希腊学术在近世的复兴喻指当今复兴雅乐为中国音乐复兴之必由之路,且对此充满无限热忱与期待。
1917年,在刘天华早年任教的江苏省省立师范学校担任校长并与刘氏交谊颇厚的童斐,在其《音乐教材之商榷》一文中,将当时新型音乐教育之废宫商之名、弃工尺之谱而改用洋谱洋名的现象称为“尊人蔑己”。他对新式教育和学堂乐歌的反对也非常激烈。
▲孙鼎先生
“中夏大雅之亡久矣”——王露之叹
王露是20世纪上半叶名重一时的古琴家,他虽有留学日本专习西方音乐之经历,但其审美情趣和感性目光始终不为所动,独独对我国传统音乐有精深理解和深切感情,且抱定复兴国粹理想,矢志不移。
1920年,王露在北大音乐研究会编《音乐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他的第一篇文章《音乐泛论》, 针对当时中国音乐界西风日盛、国乐不彰的现状表达忧愤之情;同年稍晚,又发表《琵琶审音发微》一文,重申他对我国古乐顶礼膜拜之情,并将国乐复兴的希望完全寄托于“黄帝至孔子以来礼乐之正宗”之上。
同年,王露又针对当时之“兼收并蓄”、“中西合璧”之说,乃作《中西音乐归一说》以驳斥之,亦断言中西音乐断无“归一”之可能:“中西音乐因有地异、时异、情异之别,虽有改良方法,强使归一,其实终难归一也。”
▲王露先生
“国乐神明,远胜西乐”——罗伯夔、祝湘石之说
在“国粹主义”思潮中,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音乐“实甲全球”, 远胜于西方音乐。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罗伯夔在一篇题为《我之音乐大同之理想谈》的文章中写道:“中乐经吾国数千年之神明制造,递衍流传,其精深微妙远出西乐之上。”
1924年,罗伯夔在对萧友梅作曲之《卿云歌》进行评论中,不仅以华美之词颂扬中国音乐“发达最先,为地球冠”,更对当时我国音乐创作中“中西结合”的理论与实践阐发了他的见解:“中国音乐……竟为欧化所移。是不尊重其国粹,而为文化之厄运也。”
▲萧友梅
罗伯夔认为,借用外来音乐元素制作中国国歌、“为欧化所移”的行径斥之为“文化之厄运”。他提出的根据依然是中西音乐各有疆界、互存鸿沟,既不容混淆,亦无法融合;否则,即为“以夷乱华”也。
另一位从事中西音乐比较研究的祝湘石,对中西音乐在律制、音阶、乐器等方面作了一番简单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音律远胜于西方音律。但这位祝湘石先生对中西乐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存在重要缺陷,以此为据来为其“国乐远胜西乐”的主张提供支撑,恍若儿戏。
三、中国现代早期著名思想家?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
四、亚里士多德胎教思想?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儿童年龄分期,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顺序。他说“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然后再及于理性方面,我们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然后启发其理智”。亚里士多德将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
0一7岁主要是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7一12岁主要进行德行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14一21岁的教育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理性灵魂与积累知识。
在德、智、体的教育方式上,亚里士多德主张遵循中庸原则。“教育明显应基于三项准则:中庸、可能的与适当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孩子们应学习对他们有用的东西,但不能庸俗化。如:不应该教给他们以任何歪曲身体形象的技术或者是能使他们挣钱的技术。
在亚里士多德的阶段教育理论中,每个阶段的教育内容侧重点不同。
五、中国古代胎教思想是从哪个时期开始走向民间的?
我国胎教思想和实践自西周时期萌芽,以从皇宫到民间的方式发展,在历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思想。尽管存在一些迷信色彩和缺乏科学依据的观点,但仍具有借鉴意义,是宝贵的文化结晶。
胎教的思想起源于我国。目前国外亦在大力开展胎教的研究,并普遍认为中国是胎教的发源地。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有关胎教的论述颇多。
六、中国现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居安思危,加强国防,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颤履,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士完整和安全;综合安全的安全观;国防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增强综合国力,国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搞好国防建设,努力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坚持积极防御,打赢现代条件下的反侵略战争的战略思想,建设强大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进行新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实行全民防卫;加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国防动员建设。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
七、中国现代经济学的经济思想内容?
现代经济学的经济思想是运用对称、五维空间、复杂系统论方法,以对称平衡论为理论基础,以主体为主导的主客体对称关系为出发点,以智慧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规律为对象,以附加值为核心概念,以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智慧经济、知识经济、知识运营、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幸福经济、政府宏观调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业4.0、现代农业、产业融合、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经济高质量发展、包容性发展、企业成长性、大健康等为基本概念,指导、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现代经济学的经济思想是对称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是科学经济学。现代经济学的经济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发展中国家赶超战略的理论基础,是人类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的理论基础,也是人类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基础上的经济学范式转换
八、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思想的启示?
1、继续在借鉴学习中发展学前教育。在教育走向全球化的时代,发展学前教育离不开对国外经验的借鉴和吸收。
国外儿童教育家的思想中有很多先进且合理的成分,如蒙台梭利创办了“儿童之家”,提出“敏感期”的教育、“儿童自己发展自己的儿童观”、在幼儿园中实施“混龄教育”以及认为“工作”能使儿童恢复到正常状态;
福禄贝尔极其重视“家庭教育”,设置了一整套“恩物”,让儿童在游戏中发展自己,表现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同时,他和蒙台梭利一样,都提倡“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认为人的教育应当按照人的本性连续、协调地促使他们各方面得到发展。另外,还有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的思想等也包含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我国移植了日本的课程,促成了近代的学前教育的诞生,在解放时期借鉴了苏联,促成了“新民主主义教育”;在不断地探索中,涌现出陈鹤琴、张雪门、陶行知等为代表的幼儿教育家。
美国、苏联、日本、瑞士等都是学前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他们有自成体系和教育理念和模式,学前教育仍处于起始阶段,我国只有在继续不断地探索和借鉴中,才能发展具有自己本国特色的学前教育课程。
2.挖掘中国民族特色的学前课程。学前教育的对象处于生长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教育课程应当基于幼儿的身心特点制定科学的教育目标。教师需要具备科学的儿童观、发展观,掌握有关幼儿心理和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能够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内容,要考虑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其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基础。
此外,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离不开对历史优秀经验的总结和沿袭。我国学前课程的发展应当立足于国情和文化,立足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昌盛,挖掘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学前课程。例如,将传统节日融入到学前教育课程中,通过学习传统节日的缘由、意义及欢庆方式加深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3.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学前课程。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国家,不能忽略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甚至两级分化的现状。
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学前教育课程,不仅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理念,更能立足于当地的风俗、发展和人文氛围,发展最适宜于当地幼儿的课程。
对于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我国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引进师资,从根本上解决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对于一些具有民族风情的区域,则应当首先考虑继承和沿袭民族的传统。
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不仅有助于儿童学习和接受本民族的风俗,更有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有助于国家民族的不断兴旺和发展。
九、为什么青年杂志是现代中国思想的启蒙?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出版,标志着以民主、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在《青年杂志》的创刊号上,陈独秀寄语青年:“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大声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十、中国实施胎教始于?
胎教一词源于我国古代。最早出现在汉朝,那时胎教的基本含义是孕妇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
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容易被孕妇情绪、言行同化,所以孕妇必需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名为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