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最早的铁路出现在什么时候?
中国最早的铁路不是京张铁路,对于最早的铁路有不同的说法,大致有三种:
一是1865年,英国资本家杜兰德在北京玄武门外修建了一条1公里长的铁路,试营小火车.
二是1976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修的沪淞铁路,全长30公里,但后来出了几次事故,被清政府高价购回并拆毁.
三是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胥格庄铁路,全长11公里,于1881年建成,1894年延至山海关.
1.清朝末期我国第一条铁路,是建于1876年的“淞沪铁路”(即上海至吴淞)。
2. 国老牌资本家“怡和洋行”的肯德露等人,串通英伦拉比公司的代理人拉比,挂起一块“吴淞道路公司”的假招牌,在淞沪沿线,购买土地,谎称要修建一条所谓“寻常马路”。其实,他们已经铺设了钢轨到了江湾。当时乃是窄轨铁路,全长16公里,铁路沿线设有高约五尺的竹篱笆墙。
3 当地人思想接受不了,后来清政府根据“烟台条约”,议定该路为中国,收回后拆个精光 .
二、中国最早的布帛出现在什么时候?
布帛大概是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期发明的,像河姆渡文明遗址就出土有原始的织布机、纺锤、骨针等用具,织布的材料主要是从麻、葛等植物中提取的纤维,还有就是蚕丝,成品有麻布葛布丝帛之类.五千年前祖先们进入父系社会后,手工业和农业分离而出现剩余商品交换,最早的纺织业也就产生了.
三、玻璃最早出现在中国的什么时候?
玻璃,在中国最早出现和生产的时间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但自从周代以来的诗文传志中经常出现以下名词:“缪琳”、“火齐”、“琉璃”、“琅玕”、“颇黎”、“明月珠”,晋六朝记载中也出现了“玻璃”、“瑟瑟”,后人对此的注解多笼统地称之为“不同种类的玉石”。
四、中国最早的帛布出现在什么时候?
中国的最早是布帛大概是六七千年前。织布的材料主要是从麻、葛等植物中提取的纤维,还有就是蚕丝,成品有麻布葛布丝帛之类。五千年前祖先们进入父系社会后,手工业和农业分离而出现剩余商品交换,最早的纺织业也就产生了。
五、中国可乐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很多人认为,可口可乐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进入中国的。因为当时在国内有一家电视台用了视频和图像记录某位北京人在198几年购买第一瓶可口可乐。但是可乐进入中国的真正时间要比绝大多数人预想的要早很多。其实在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的官网上,有一篇可查询的相关文献记录了可口可乐最早进入中国的过程。据记载,可口可乐进入中国的时间是1927年。在当时,可口可乐因为音译的关系被定义为“蝌蚪啃蜡”。其独特的口味和古怪的名字也没有引起巨大的反响。而这蝌蚪啃蜡变成如今的可口可乐,则是另一个故事了。
六、中国最早的理发师出现在什么时候?
南北朝时代,南朝梁的贵族子弟都削发剃面,那时的理发业已经很发达,出现了专职的理发师。“理发”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朱熹在注疏《诗·周颂·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里说明:“栉,理发器也。”
七、最早记载的胎教是出现在什么文献上的呢?
最早记载和提出“胎教”的是 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公先前 200?前168年)。贾谊在《新书? 胎教》中最早明确提出“胎教”一 词,书中并有周武王妃妊成王于身 “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 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 谓也”的记载。以上这些记载可以 说明远在三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 先就十分注意和重视“胎教”这一 问题。
八、中国单元教学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单元教学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是欧美新教育运动的产物,它提出学习内容和活动应该是完整的。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教育家梁启超先生就提出“分组教学”教学法,认为“须选文令学生多看,不能篇篇文章讲,须一组一组地讲……”
20世纪30年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编写了一套小学生《开明国语课本》,这是单元整体教学在我国的雏形,从那时起,按单元编写教科书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九、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最早出现在西周。
国宝重器何尊1963年出土于宝鸡,其造型雄奇,铜尊内胆底部发现有一篇一百二十二字的铭文,而其中“宅兹中国”(指天下之中)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根据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的论证,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证据,是1963年在陕西鸡贾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为古代的洒器,用青铜制成)上的铭文。铭文写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铭文的前面还提到“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可见是周成王时的纪录。
十、“白领”一词最早什么时候出现在中国?
国内最早出现“白领”一词还是在1987年《收获》杂志的“先锋文学特辑”上,白领成为一个新词,用来形容在外企工作的办公室男女。
那在当时的年代是人人羡慕的工作,轻松、体面是它的代名词。2007年11月,社科院公布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有人为白领生活算起了账,算账的结果,通常是“白领生活遥不可及”。因为在中国,符合“脑力劳动、在写字楼里工作”这一基本要求的“白领”太多了。白领标准在社会快速发展中被泛化,人们对这个身份的定位充满了疑问,有人争破头皮要当白领,有人急忙逃离白领。低阶层的人会用“白领”来指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而上层人士却不承认白领也属于上层,白领处于一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尴尬位置。“吃得比猪少,干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同时还要时刻费心地揣摩老板的举动、眼神,警惕同行的竞争。”这是新加坡《联合早报》对中国白领族的描述。实际上,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白领是最焦虑的人群:工资赶不上房价,生活成本不断升高,工作压力无处排泄,父母、家庭、婚姻、健康……没有一件是让人顺心的事情。这些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白领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在中国最多的阶层是农民和工人,白领还是少数。即使现在有数字表明白领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阶层,但基数太小。泛白领时代,白领的光环已经被脱去,一种身份的焦虑在白领中蔓延。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打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