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胎教的起源?
胎教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那时胎教的基本含义是孕妇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
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容易被孕妇情绪、言行同化,所以孕妇必需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名为胎教。
《大戴礼记·保傅》:“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
又说“周后妃(即邑姜)任(孕)成王于身,立而不跂(不踮脚尖),坐而不差(身子歪斜),独处而不倨(傲慢),虽怒而不詈(骂),胎教之谓也。”
《列女传》中记载太任怀周文王时讲究胎教事例,一直被奉为胎教典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孕期有关行为、摄养、起居各方面之注意事项。
如除烦恼、禁房劳、戒生冷、慎寒温、服药饵、宜静养等节养方法,以达到保证孕妇身体健康,预防胎儿发育不良,以及防止堕胎、小产、难产等目的。
二、类比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类比思维是根据两个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间的对比,从某一事物的某些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事物的相应特征存在的思维活动。类比思维是在两个特殊事物之间进行分析比较,它不需要建立在对大量特殊事物分析研究、并发现它们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因此,它可以在归纳与演绎无能为力的一些领域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那些被研究的事物个案太少或缺乏足够的研究、科学资料的积累水平较低、不具备归纳和演绎条件的领域。
三、简述我国古代的人文主义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包括自然观、民本思想等,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是以人文的眼光看待自然,中国古代思想家侧重从人文价值方面发现自然的意义,主要在伦理、政治、审美超越等方面开掘自然的价值和意义。
四、苹果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苹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75年,当时两位叫做斯蒂夫·乔布斯和斯蒂夫·沃兹尼亚克的发明者组建了一家名叫苹果电脑公司的公司,他们开发出了一款名叫AppleI的电脑。1980年,苹果公司推出了AppleII电脑,这是一台有键盘、显示器和电源的完整的电脑。1984年发布的Macintosh,是一款采用图形用户界面的电脑,标志着苹果电脑进入了GUI时代。1987年,苹果又推出了一款叫做Mac SE/30的电脑,这款电脑使得苹果电脑可以在商业应用中大获成功。此后,苹果电脑不断推出新型号,其中包括PowerBook,iMac,iPod,iPhone,iPad等,在科技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五、粉条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粉丝是选用优质的淀粉为主要原料,结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采取现代科技生产而成。其丝条匀细,纯净光亮,整齐柔韧,洁白透明,烹调时入水即软,久煮不碎不糊,吃起来清嫩适口,爽滑耐嚼,风味独特。粉丝含丰富的蛋白质、淀粉,与各种蔬菜、鱼、肉、禽、蛋等搭配,可烹调出中、西式家常便菜和宴席佳肴,春夏秋冬皆可食用,可凉拌、热炒、炖煮、油炸,是家庭及饮食业热烹、凉拌之佳品。而利用淀粉加工粉丝,在我国至少已经有1400年历史。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记载,粉英(淀粉)的作法是“浸米”、“淘其醋氮”、“熟研”、“袋滤”、“杖搅”、“停置”、“清澄”。宋代陈叟达著《本心斋疏食谱》中写道:“碾绽绿珠”,形象的描述了绿豆粉丝的制作方法。
民间虽有孙膑发明粉丝的说法,因无文字记载,不能为据。实际上也很难究其是谁发明的,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而逐步发展到了现在的先进的工艺和优异的品质。
来历:
《辞源》列有粉丝条目,解释说:“亦称‘粉条’、‘线粉’。淀粉制品之一。淀粉来源以直链淀粉含量较多的豆类为主,如绿豆、豌豆、蚕豆、豇豆、小豆等,其中以绿豆淀粉的制品最佳。也可用山芋、玉米等为原料。一般将原料经过浸泡、磨浆、提粉、打糊、漏粉、拉锅、理粉、晾粉、泡粉、挂晒等加工步骤制成。
六、英文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英语是一种日耳曼语系的语言,起源于古代英国,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语言之一。英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左右,当时的英国地区被不同的部落所占据,这些部落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语言逐渐融合和演变,形成了古英语。
在中世纪时期,古英语逐渐发展为中古英语,成为了英国的官方语言。
在文艺复兴时期,英语开始向其他国家传播,成为了国际交流和商业活动中的重要语言。
在现代时期,英语已经成为了全球通用的语言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领域。
七、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饺子是由张仲景发明的。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被称为“医圣”。饺子的由来也是跟他有关系的,也可以说饺子是由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南北朝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唐代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又称“偃月形馄饨”。百饺园的229种水饺,分为十大系列,有素馅类、水产类、野菜类、保健类、海鲜类等。
宋代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南宋时叫做“燥肉双下角子”。
饺子在宋代的时候,传入蒙古。饺子传到了蒙古,也很快的收到了蒙古同胞奔放的性格的影响。饺子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匾食”。饺子的样式也由原来馅小皮薄变成了馅大皮厚。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扁食也传到了世界各地。出现了俄罗斯饺子、哈萨克斯坦饺子、朝鲜饺子等多个变种。蒙古帝国给中国饺子向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明代的书籍也证实了这点。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可见,明代北方地区过年吃扁食已经取代原来的过年吃圆子、年糕等
八、简述我国革制品材料的发展过程?
皮鞋材料的发展来看:20世纪50年代,我国皮鞋工业工艺中,三大部分即制楦、制帮和制底都是天然材料作为原料,以木制楦,以皮革、棉布制帮,以皮革制底,也有用废旧轮 胎和成型橡胶底代替皮革制底者。所用各种辅助材料如线材不外丝、麻、等。
6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髙分子聚合材料进人皮鞋生产领域,推动着皮鞋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
全世界皮鞋生产每年递增 4%,在这新形势之下,皮鞋不仅用皮革及天然材料制作,鞋楦不仅用木材制作,而铝合金及高分子材料塑料鞋植也不断出现,天津、上海先后成功研制合成底、面革。目前我国生产的 合成革已经源源不断地代替天然皮革应用于皮鞋、皮革服装等。
九、简述我国建设工程的发展过程?
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格。
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商周到秦汉,这一阶
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
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
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
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分别以秦汉、隋唐、明
清时期的建筑为代表。
十、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即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等,都有重要体现。
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克已复礼为仁”);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2.孟子
孟子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1)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2)孟子认为同物则同类,同类则同性,提出了“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智力平等的思想。
(3)孟子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的“治人”的“劳心者”。他把教育当作国政的根本。
(4)孟子提出“教亦多术”的教学原则,实行五种教育方式:①对学习好的,“如时雨而化之”(即如雨露润泽草木一般);②对德行好的,就注意他的德行培养;③对天资较高的,使之成为通达之才;④对一般的,采取“答问”法,以释疑解惑;⑤对于不能登门受业的,使他自学成材。
(5)在德育过程和原则上,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先从志与善开始,能分辨善恶,为善不为恶,应以不能为善为耻。
3.老子和庄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的教育。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他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老子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老子》一书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第一,文化堕落论;第二,人性“复归”论;第三,“绝圣弃智”论。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但庄子提出更多的是自身的修炼,也就是说更多的是让自己有道德,而不是让他人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倡导人类顺应自然。
4.墨子
墨子是我国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以“兼爱”和“非攻”为基本主张,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重视实践。同时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其中“说知”是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认为,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1)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2)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3)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4)强调学以致用。
5.荀子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1)荀子首倡性恶论。他以为教育在“善伪”中有巨大作用。他还很重视“渐”,即环境的影响。经过长期的“积”和“渐”,教育可以使人发生质变。
(2)在德育原则和方法上,荀子提倡:①长虑顾远。②积善成德。③培养德操。这些与孔孟的思想有相同之处。
(3)荀子一方面看重教师,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他认为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①有尊严有威信;②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③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④能了解精细的道理而且能加以发挥。此外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
6.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很有影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有名的教育家。在德育方法上,他强调“谨小慎微”,采取“众小成多、积小致巨”、“渐以致之”的方法。他要求“明于性情”,要“引其天性之所好,而压其情之所憎者”。他强调德育必须通过智育来进行,认为人犯错误往往是由于“知之所不明”,“虽有圣人之道,弗论不知其义”。所以他以为不学便不能成德,智育和德育是不可分割的。他还注意到“积习渐靡”的作用,要防止外物对人不知不觉的侵蚀。
7.王充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他还以竹木经过雕琢刻削可以成为器用,低下的土地可由人的“埤增”而成为高地作比喻,说明教育的可能性和人的可塑性;以“孔门弟子七十二徒,皆任卿相之用”说明教育的重要性。在王充看来,天下没有不可改变之性,没有不可教育之人。只要“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就是像尧的不肖之子丹朱那样的人,也是可以勉于为善的。
8.颜之推
颜之推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撰写的《颜氏家训》是中国第一本论述家庭教育的课本。他从实际出发,认为国家大约需要六种人才:一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二是有修养的理论家和学者,三是有勇有谋卓绝善战的军事家,四是称职清白的地方官吏,五是出使不辱君命的外交官,六是精通兴建事业的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专家。
颜之推认为教育子女是做父母的重要而严肃的课题。他把儒家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他主张从“胎教”开始,并对“胎教”提出严格的要求。“胎教”之法是否科学有待研究,但他重视幼儿教育是对的。他认为一般人家没有条件进行“胎教”,也要从婴儿期进行教育。他主张“父以教为事”,但反对一味溺爱“姿其所欲”,把孩子娇惯成家庭的暴君。“少成若天性”,以后再教育就困难了,就是打死也无济于事。
9.韩愈
韩愈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韩愈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学所以为道”,道即“先王之教”,主要是儒家仁义道德。教育任务和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德育,包括仁义道德等整套儒家伦理;二是智育,有“诗、书、易、春秋”;三是政治教育,包含礼、乐、刑、政等。
认为,韩愈在教育方面还总结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提出不少精辟而独到的见解,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学理论:第一,要善于识别人材、培养人材。第二,提倡勤奋刻苦、独立思考。“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这是他治学多年的宝贵经验的结晶,也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教训的总结。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生动活泼。第四,重视师道和学无常师。
10.胡瑷
胡瑷是我国北宋初期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胡瑷终生从事教育,对教育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他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胡瑷讲究教学艺术,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1)认真备课,以身作则。(2)热爱学生,因材施教。(3)注意直观教学,注意讲清要点,注意联系实际。(4)注重实地考察。
11.王安石
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我国中世纪的教育改革家。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关键在于人才,有了人才,就可以“变更天下之弊法”。欲有足够的人才,必须由国家实行统一的“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的教育制度。他把教、养、取、任四者联系起来,在四者之中以教为根本,养是教的继续,取和任是教和养的目的。他针对时病,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以改革教育制度,使之为新法服务:即自京师至地方皆设学校严选教官,教以“礼乐政刑”等为国所需之事;保证士子的物质生活,约之以礼,裁之以法,朝廷力行提倡,以形成新风气;推选贤能,审其德才,试以事功,然后给予适当的爵禄;处之久而任之专,使得行其志意,以达成功。
12.朱熹
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1)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朱熹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则》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他认为只有从小打下基础,学成技能,长大以后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在小学的基础上,他还主张对学子进行高深的教育,即大学。
(2)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是朱熹教育思想的又一特点。①他首先注重学习目的教育,认为一个人要求学,必须先“立志”,“立志不定,如何读书”。②教学中他注意穷理与笃行。穷理就是从理论上认真研究学问;笃行就是“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的实践功夫。穷理与笃行并提,就是知行结合。③在教学中,他首倡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④朱熹还明确提出教师的任务是指引学生读书。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他主张严格要求,明细规定,多从积极方面教导,少从消极方面防止。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
13.王守仁
王守仁是明中叶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他主张从“致良知”入手,通过教育,把个人的私欲灭掉,保存各人固有的天理“良知”,养成封建道德品性。教育就是要陶冶人格。
王守仁从“致良知”出发,在教学原则上提出许多值得重视的见解:
(1)重视躬行实践。认为真知必须行,应在行动中学习,以求真知;
(2)重视独立思考。认为教学是要引导学者“各得其心”,学习贵于“自求”“自得”;
(3)主张循序渐进。他认为学习必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4)主张因材施教。认为教师教人如医生治病,要辨症施治,“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