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谊治安策所表现的主张?

              一、贾谊治安策所表现的主张?

              纵观贾谊一生,虽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但他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建议,文帝还是比较重视,大略是实行了的;贾谊在政治、经济、国防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的进步主张,不仅在文帝一朝起了作用,更重要的是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

              割地定制、礼治天下

              贾谊指出危害西汉王朝政治安定的首要因素,是诸侯王的存在以及他们企图叛乱的阴谋。他回顾历史,列举事实说明分封诸侯王的害处。指出诸侯王的叛乱,并不取决于是疏是亲,而是取决于“形势”,取决于他们力量的强弱,从“形势”来解释诸侯王反叛与否。因此,贾谊得出的结论是:“疏者必危,亲者必乱”。

              根据异姓诸侯王反叛的历史教训和同姓诸侯王必然反叛的危险,贾谊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措施:其一曰定礼制,其二曰定地制。定礼制,就是针对诸侯王在礼制上的僭越,强调必须严格区分等级,使诸侯王严格按人臣之礼行事,从而维护天子的最高威严。定地制即“割地定制”,根据“大都强者先反”的历史教训,贾谊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针:在原有的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诸侯,从而分散削弱他们的力量。诸侯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分割下去,愈分愈少,直到“地尽而止”,力量也就愈来愈削弱下去了,这就叫做“割地定制”。

              二、简述孔子的心愿主张?

              孔子的主张,第一是礼,主张恢复周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第二是仁,主张爱人,统治者要爱护臣民,统治者才能长久。

              三、请简述墨家的兼爱主张?

              墨家的兼爱主张是指,所有人都应该互相关爱,不分亲疏、贵贱、敌友、民族、种族等差别,实现人类之间的平等和和谐。

              墨家认为,人类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尊重,不应该互相伤害、压迫和剥削。

              墨家认为,实现兼爱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同时也需要通过制度来保障人们的权利和利益。

              墨家的兼爱主张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四、简述孟子所主张的“义”?

              孟子所说的“义”,本是儒家学说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它是有着具体的阶级内容的。

              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源于孔子“仁义”的思想,孔子主张“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并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达而》)但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义”这一道德范畴由于历代仁人志士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早已超越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古往今来,许多中华儿女以“见义勇为”、“舍生取义”作为座右铭,自责自励,为民族的进步历尽苦难,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今天。

              这些古老的口号又增添了崭新的内涵,继续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五、简述孟子的主要理论主张?

              孟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是:

                孟子主张“仁”;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孟子主张性善论;

                孟子主张反对不义的战争;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主张什么思想

                1、孟子一般来说是对孔子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仁的方面,直接将孔子的仁学发展为性善论。

                认为仁、意、礼、智不是外在给予的,而是我原本就有的,不过不曾切己反思罢了。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就是“四心”,即所谓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又叫作良心和本心。良心就是善心,本心就是原本具有之心。

                2、以性善论为基础,孟子的目的是为了推行他的“王道主义”。就是要学习古代圣王的做法,崇尚德治,“以德服人”,使人“中心悦而诚服也”。

                3、在提倡王道主义的时候,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则,就是名贵君轻论。“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核心是讲得民心者得天下。为了说明民贵君轻的合理性,还借助了天的力量。“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名受之”《万章上》这就是说,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天意的真正意义在于民意。

                4、对孔子义利思想的继承。“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当然这里要明确的是,孟子的'利,有两个不同的向度。首先是治国方略意义上的。“义”特指王道,“利”特指霸道,分别代表不同的治国方略,是对立的。

                其次,是人畜之分意义上的。在这里孟子不否定人必须有一定的利才能生存。主要是一种选择:凡是只选择利,便与禽兽无异;凡事都选择义,便成为一个善人。如何才是真正的善?用孔子的话说是:过犹不及。就是所谓的“中庸”,切记这里的中庸有“时中”的意思,它要求人们必须不断考察事情的客观环境,随客观环境的变而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

                大致来说就这几个重要的方面吧,感兴趣还可以具体深入的研究,比如孟子性善论的可能性问题等。

                孟子的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

              六、简述荀子关于道德起源的主张?

              第一,荀子提出,人们不可能没有某种社会组织而生活,我们都需要相互合作,有合作就有争斗,荀子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比争”,意思是人人都有贪欲,如果他们都想得到同一样东西,那这样东西比如就会越来越少,少了就会发生争斗。因此人们的行为需要规范。这就是“礼”。儒家一般重视礼,荀子也特别强调礼。人们必须一起生活,为了在一起生活而无争,各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方面必须接受一定的限制。礼的功能就是确定这种限制。有礼,才有道德。遵礼而行就是道德,违礼而行就是不道德。

              第二,荀子从“自然的”和“人为的”论述道德存在的原因。他指出禽兽有父子,有雌雄,这是自然的。至于父子之情,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为人无法避开它,而是因为人应当具备它。

              因此荀子从人的欲望,以及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两个方面,论述了道德存在的必要性。

              七、简述贾谊的学前教育思想并进行评价?

              贾谊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非常重视太子教育和早期教育。贾谊将太子教育分为4个阶段,即胎教、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前两个属于幼儿教育。

              在学前教育方面,贾谊认为,学前教育要从婴儿初生就开始。在宫廷中,要聘请三公三少为太子的专任教师。同时,还要为太子创造一个特殊优越的教育环境,左右前后皆正人。此外,在学前教育的内容方面,贾谊列举了广泛的内容,包含了体德智等多方面的要求。

              他的早教思想,孩子的成长与父母有极大的关系与现代教育思想吻合。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而且他认为学校教育结束后还应继续教育和现代终身教育思想一致。

              八、简述贾谊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

                西汉时期的洛阳人贾谊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作为政治家,他最终没能实现他的抱负,因为时代和环境的限制以失败而告终,不过他的政治眼光和对政论的见解深深的影响了他的教育思想,是他的思想立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基础上,从而变得更加系统和长远。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新书》中,归纳之后可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就是以礼教作为治国的根本。贾谊因为总结秦国的教训,认为“违礼仪,弃伦理”是造成社会风气秽乱的根本,拥有儒家思想的他强调以礼治国。而礼教的作用就是防患于未然,这就决定了这种治国教育理论必须依靠教化来实现,由于他继承了儒家思想,是以非常严谨的思维强调了教化的首要地位。

                第二论君主教育的意义。古代封建社会是以君主专制制度为准,君主本人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兴衰荣辱,因此对于太子也就是君主继承人的教育极其重要,君主极其继承人的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三论胎教和保傅制度。贾谊认为,人们的天性差别不大,大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孕育时期和后天的培养中,也就是说在胎教和出生后。胎教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极其有特点的内容。而保傅所说的就是为太子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这样既容易实施教育理论效果也会很好。虽然贾谊这样认为,但是他也知道,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完全杜绝不良的影响则是完全不可能的。

              九、简述批判教育管理理论的主张?

              批判教育学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学派

              批判教育学流派可分为具有创新风格的英美流派和具有保守性的德国流派,它产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被认为是教育领域中最具活力的竞争者。

              批判教育学流派思想复杂,基于不同的思想基础与社会背景,不同流派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不同流派追求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解放”,强调运用批判理论通过批判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研究与分析,是各流派批判教育学的共同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批判教育学的批判性是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理性的追求,更是一种方法论。

              十、简述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和诗歌特征?

              陈子昂的诗歌的特点:

              1、陈子昂自视甚高,却壮志难酬,直言诤谏,每忤权贵,先后两度遭诬陷入狱。这些身世遭际自然也投影在他的诗中,最明显的,是怀才不遇、不为世人所知的强烈孤独感。“孤凤”、“孤英”、“孤鳞”之类语汇,经常出现在他的笔下。但即使如此,陈子昂的孤独,也绝不表现为沮丧沉沦,自哀自怜,而是英气勃发,高傲不屈。

              2、陈子昂的诗也表现出某种片面倾向。他的作品,以汉魏五言古体为主,几乎没有七言诗,律诗的数量也相当少。而后二者,正是在南朝兴盛起来的体式,看来他对此多少是有意回避的。另外,他的代表作《感遇》诗远承阮籍《咏怀》诗,在写法上,也有阮籍诗那种议论过多、有时显得枯燥的缺点。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咪咪短期运气

                        • 上一篇:适合胎教的书? 孕妇看什么书有利于胎教?
                          下一篇:胎教的对话? 胎教怎么跟宝宝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