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古代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古代民生论述以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旧的制度受到严重冲击而礼崩乐坏。许多诸侯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革,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发生了较大变化。许多有见识的政治家思想家结合当时发生的许多兴衰成败的历史事件,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对民本思想有了深化和发展。

              春秋时期的突出点就是明确地认识到政权的存亡与民众的向背的因果关系。如沈尹戌总结梁国被秦国所灭的原因是:“民弃其上,不亡何待。”直接明确地认为民众的好恶和向背决定着事情的成败,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和君主的安危。这一时期,一些明知的执政者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国君及其政权只有做到利民、爱民,方能国运长久,否则就会众叛亲离,身死国亡,政权易主。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周内史曾对周王说:“不亲于民而求用焉,人必违之。离民怒神而求利焉,不易难乎!”-所谓“仁所以保民也……不仁则民不至”。特别是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要求当政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把对民众作用的重视和实行爱民利民政策提到了新的高度。

              当然,春秋时代的一些统治者所提倡的利民爱民,并非出于为民众谋利益的大公无私的目的,主要是出于维护和巩固王权统治的目的。即便像孔子那样的大思想家,其主张也不能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他认为只讲利民爱民是不够的,还必须让民知礼守礼,维护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以保证民众生产的财富为国君和国家所用,以达到利君的目的。所以,孔子强调国君为本,民众为末,这是他们的君本位思想。

              春秋后期,齐国宴婴曾说:“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口实?社稷是养。”他提出国家利益高于和重于君主利益,为民本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战国时期,对于国君和民众的关系的认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首先是儒家学派的孟子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他认为国君可以变换,政权可以更替,只有民众是长久的。

              此外,战国时期的管仲等人的民本思想也是比较进步的,如“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他们对君主如何处理与民众的关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当政者重视和尊重多数民众的意愿,顺民心,合民意,与民众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国泰民安。他们认为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国君有善政美行,即可得到民众的赞誉,若有恶政秽行,就会受到民众的谴责。<<管子>> 中有一段话说:“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认为国君若能真正听取和采纳广大民众的好意见,并付诸实施,便是能以天下之耳目视听,便能成为开明的君主。这些学说对民本思想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在统治阶层已较为流行。“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明确民当为本,君当为末。荀子曾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形象地说明了民众在君民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这种保民、利民、爱民、富民的民本思想,经过历代政治思想家们不断地抽象和升华,被后人概括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经典论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当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1、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二程文集》、《论语》有提到其仁的思想

              2、孟子主张“仁政”,要求统治者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

              3、老子的民生思想归纳为四个方面:尚民为先,崇简抑奢,慎刑薄赋,以正治国;《道德经》

              4、墨子的民生思想的核心是“为万民兴利除害”,他力图匡正社会积弊,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墨子》

              5、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最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民富则国富、要重视民生;《荀子》

              6、王安石主张革除弊政、关心民生疾苦

              7、贾思勰从传统的农本思想出发,著书立说,介绍农业知识,以期富国安民;《齐民要术》

              8、朱熹从百姓生存的基本层面以及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对民生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民生思想;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朱子语类》等

              9、黄宗羲主张 “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天下郡国利病书》

              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是在与上层建筑和其它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广泛联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除艺术外,哲学、宗教、伦理、政治都给它以极大的影响。

              在诸多思想流派中,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屈原为代表的楚骚文艺思想,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影响最为巨大。

              儒家思想构成中国古典美学的伦理基础。它给终不脱离人与社会的关系去观察美和艺术问题,高度重视道德精神的美以及审美与艺术对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实现社会和谐的重大作用。

              道家思想构成中国古典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把美与艺术同人类生活中超功利的自由境界联系起来,从必然与自由的统一上来观察美与艺术问题。

              楚骚美学把深沉、热烈、高尚的社会道德情操同个体的奔放自由的想象、情感,以及对给人以感官愉悦的声色之美的大胆追求完满地统一起来。

              唐以后,佛学(主要是禅宗)也渗透到美学中,它那一整套内省体验的认识方法,对中国古典美学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我国古代会计职业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

              1、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指忠于职守的事业精神,这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础。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否爱岗敬业是判断每个从业者是否有职业道德的首要标志。

              2、诚实守信

              诚实是指言行思想一致,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守信就是遵守自己所作出的承诺,讲信用,重信用,信守诺言,保守秘密。

              3、廉洁自律

              廉洁就是不贪污钱财,不收受贿赂,保持清白。自律是指自律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思想的过程。

              4、客观公正

              客观是指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意愿,也不为他人意见所左右。公正就是平等、公平、正直,没有偏失。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5、坚持准则

              坚持准则是指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会计法律制度办事,不为主观或他人意志左右。

              6、提高技能

              提高技能是指会计人员通过学习和实践等途径,持续提高会计职业技能,以达到和维持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的活动。

              7、参与管理

              参与管理是指间接参加管理活动,为管理者当参谋,为管理活动服务。

              8、强化服务

              强化服务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文明的服务态度、强烈的服务意识和优良的服务质量。

              四、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基本内容大致如下:战争观这一思想大约形成在奴隶社会的初期,到奴隶社会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为本的战争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⒈战争支柱——以仁为本。《司马法·仁本第一》开宗明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

              正不获意则权。”仁者使人亲,义者使人悦。此二者,才是战斗力的凝聚核,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⒉战争准则——师出有名。《礼记·檀弓下》主张“师必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反对,定成败局。

              指导原则⒈重战思想。《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⒉慎战思想。

              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⒊备战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绸缪。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⒋善战思想。

              就是要会用兵打仗。一是注重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道”就是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当然,在注重道的同时,其他四个“天、地、将、法”因素也不可忽视。

              二是庙算制胜论。庙算,是古代开战前在庙堂举行军事会议,商讨与谋划战争的一种方式。 《孙子兵法》主张战前要算,要对战争全局进行计划和筹划,定出可行的战略方针。三是“诡道”制胜论。

              《孙子兵法》里讲道:“兵者,诡道也”。因此,他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的诡道之法,进而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目的。

              指导思想《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不仅仅对战争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政治、外交、经济乃至工作生活都有一定帮助。

              全胜战略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标就是以“全”争胜——“不战而屈人之兵”。 《谋攻篇》中指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

              五、中国古代胎教思想是从哪个时期开始走向民间的?

              我国胎教思想和实践自西周时期萌芽,以从皇宫到民间的方式发展,在历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思想。尽管存在一些迷信色彩和缺乏科学依据的观点,但仍具有借鉴意义,是宝贵的文化结晶。

              胎教的思想起源于我国。目前国外亦在大力开展胎教的研究,并普遍认为中国是胎教的发源地。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有关胎教的论述颇多。

              六、亚里士多德胎教思想?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儿童年龄分期,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顺序。他说“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然后再及于理性方面,我们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然后启发其理智”。亚里士多德将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

              0一7岁主要是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7一12岁主要进行德行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14一21岁的教育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理性灵魂与积累知识。

              在德、智、体的教育方式上,亚里士多德主张遵循中庸原则。“教育明显应基于三项准则:中庸、可能的与适当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孩子们应学习对他们有用的东西,但不能庸俗化。如:不应该教给他们以任何歪曲身体形象的技术或者是能使他们挣钱的技术。

              在亚里士多德的阶段教育理论中,每个阶段的教育内容侧重点不同。

              七、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主要内容?

              伦理与道德主要内容

              包括道德和伦理的含义、范畴、道德与伦理的异同;应用伦理学及其分类;中西方伦理渊源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指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伦理,从本质而言,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及结构等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概括。伦理与道德是有着显著区别的两个概念,伦理范畴侧重于反映人伦关系以及维持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道德范畴侧重于反映道德活动或道德活动主体自身行为的应当;伦理是客观法,是他律的,道德是主观法,是自律的。

              八、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时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突出体现了这一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原始民主制色彩。

              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民本思想虽然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但两千多年中国封

              建社会的政治生态实际是对民本思想的无情嘲弄。统治阶级虽然认识到自己和民众是舟和水的关系,希望民众能够安居乐业,实现“本固邦宁”的政治目标,但这种愿望在以阶级剥削为前提的封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冲击下根本无法实现,民本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也就逐渐演变为一句“口惠而实不至”的政治空话。

              民本思想虽然在封建社会没有实现的条件,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哺育了一大批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近代中国,它被进步人士注入新的理论内容,与西方“民主”相嫁接,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社会主义中国将真正焕发出新的光辉。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肇始,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近代以来,民本思想从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官方意识形态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论内容。今天,梳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衍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尽管学者迄今对“民”早先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民”在先秦时代是城邦国家的被统治阶级,也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见于传世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我们虽然无法判断《五子之歌》已佚原文是否存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但根据可靠的先秦文献,完全可以认为民本思想在商周时代已见端倪。

              贾谊《新书》和董仲舒《春秋繁露》等书释“民”为“盲”、“瞑”、“懵懵无知”,意为没有文化和愚昧,这种含有轻蔑意思的训诂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但它是否是“民”字所以得声取义之由,还是大可怀疑的。因为在先秦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民”的另一种叙述。《尚书·盘庚》:“朕及笃敬,恭录民命,用永地于新邑。”同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可见在先秦时代,在统治阶级心目中,“民”是很受尊重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民”提升到统治阶级的行列。

              在国家尚未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包括氏族和部落首领在内,每个人都是氏族和部落的成员,他们的身份是平等的。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有了国家,有了阶级,也有了君主、贵族、平民和奴隶之别,但是氏族制度的古老传统并没有迅速消亡。一般的氏族和部落成员虽然变为君主和贵族所治理的“民”,但先辈所曾拥有的尊严和荣誉还遗留在他们的记忆中。正是氏族制度的这种古老传统,成为文明社会“民惟邦本”的思想渊源。

              “民惟邦本”的另一层意思,是承认“民”是社会和国家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如果离开了他们,国计民生都无从谈起。《国语·周语》说,周宣王即位之后,不籍千亩,虢文公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蔗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蓄殖于是乎始。”天子带领群臣和庶民籍田,表示重视农业生产和与民共劳,“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

              “民惟邦本”的观念在早期国家的一个显著体现,就是原始民主的传统在城邦政治生活中还起着重要作用。《尚书·洪范》说周武王问政于箕子,箕子建议他除了“谋及卿士”、“谋及卜筮”外,还要“谋及庶人”。《周礼·秋官·小司寇》职文说:“掌朝外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尚书》言治之意者,则惟言庶民。《康诰》以下九篇,周之经纶天下之道胥在焉。”《国语·周语》说,厉王暴虐,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厉王把有怨言的民众都加以杀害,召公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厉王不听,终于引起国人暴动,把厉王赶跑。这个例子说明,民众在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时,会像冲破堤防的洪水一样,使统治者遭受灭顶之灾。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的公室和卿大夫之间,以及卿大夫互相之间,经常发生争夺权位和财富的斗争。在这些斗争中,民众的向背起着重要的作用。《左传》昭公三年说,齐国的田桓子把粮食贷给民众,用大斗借出,小斗收进,民众十分感激,“归之如流水”,齐国的政权终于落入陈氏(即田氏)手中。晋国的公室腐败,“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

              九、正直的古代思想?

              ●至诚如神。

              《礼记·中庸》 真诚的最高境界有如神灵。

              ●忠诚是人生的本色。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 忠诚应是人生的本来面目。

              ●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

              《礼记·中庸》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家人》 言:言谈。物:实际内容。行:行为。恒:恒心。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

              ●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

              明·薛瑄《读书录》 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

              ●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唐·韩愈《原道》正心、诚意:使心思纯正,意念真诚。将:打算。有为:有所作为。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唐·韩愈《原道》 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 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

              ●至诚则金石为开。

              《西京杂记》卷五 至诚:极大的真诚。 金石为开:象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被感动了。谓真诚最能感染人。

              ●精诚所加,金石为亏。

              汉·王充《论衡·感虚》 精诚:真诚。 亏:亏蚀。只要真心诚意从事,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诚之所感,触处皆通。

              宋·吴处厚《青厢杂记》 诚:真诚。 感:感触。真诚能感动一切。

              ●人之操履无若诚实。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操履:操守。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

              ●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

              宋·朱熹《仁说》 实行并保存真诚的心,这是人生美好的源头,行动美好的根本。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薰蒸之。

              明·洪自诚《菜根谭》 遇到欺骗狡诈的人,用真诚之心感动他,遇到粗暴、乖张的人,用和蔼的态度感化他。

              ●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

              明·薛瑄《读书录·体验》 喻私心杂念影响人之德行的精纯。

              ●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

              清·曾国藩《复贺耦庚中丞》窃:谦指个人的意见。我以为天地的运转不息,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业的发扬和持久,关键在于真诚。

              ●百虑输一忘,百巧输一诚。

              清·顾图河《任运》 考虑再周密若有疏忽就可能失败,技艺再精巧若缺乏真诚也无法成功。

              ●神莫神于至诚。

              宋·张商英《素书》 没有比完美的真诚更神圣的了。

              ●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

              宋·周敦颐《通书》真诚,是杰出人物的根本,也是使百业兴旺的源泉。行(háng):职业,事务。

              ●君子乾乾不息于诚。

              宋·周敦颐《通书·乾坤益动》第三十一章 乾乾不息:自强不息。君子为达到至诚而自强不息。

              ●感人以诚不以伪。

              清·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 诚:真诚。伪:虚假。以真诚而不是以虚伪感动别人。

              ●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

              明·朱之瑜《诚诚二首》 修养自身品性,处理好人之间的关系,唯一靠的真诚。

              ●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荀子·不苟》 圣人固然是无所不晓,但是不是真诚也不能感化万民。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修身》 培养个人的品德,最主要的是个人的真诚。

              ●至诚无息。

              《礼记·中庸》 真诚是没有止境的。永远以真诚自勉。

              ●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

              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修学:研讨学问。杂:杂乱。为事:干事情。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没郎独占花魁》 刻薄:冷酷无情,不厚道。为人忠厚不吃亏,为人刻薄无好处。

              ●作事必须踏实地,为人切莫务虚名。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踏实地:比喻做事踏实、认真。虚名:空头的名声。做事要踏实认真,不可追求空头的名声。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清·杜文澜《古谣谚》 有道德的人不损人而利己,不害人而求名。

              ●廉者憎贪,信者疾伪。

              《新唐书·陈子昂传》廉:清廉。 贪:贪污。信:诚实。疾伪:痛恨虚伪的行为。疾:憎恨,厌恶。清廉的人憎恨贪婪,诚实的人厌恶虚伪。

              ●天不容伪。

              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虚伪的言行,天道不容。

              ●巧伪不如拙诚。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篇》巧妙的虚伪不如守拙的真诚。

              ●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韩非子·难言》 只有华美的外表而缺乏实际的内容,便空泛而不切合实用。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汉·荀悦《申鉴·俗嫌》 不听动听的话语,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作虚伪的事。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汉·王符《潜夫论·叙录》卓越的人不追求虚有其表,有修养有名望的人致力于实际。

              ●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

              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二》 圣贤:圣人贤人,古代指道德、学问都极为杰出的人。心地:佛教语。佛教以三界唯心,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故称之。为人以心地高洁为最重要。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宋·欧阳修《左氏辨》 容:仪表容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和:和顺。 同:随声附和。君子和顺而不苟同,小人苟同而不和顺。

              ●一事真,百事真。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6卷 一件事属实,其余的事也不会虚假。

              ●一言不实,百事皆虚。

              清·邱心如《笔生花》第28回 只要一句话说得不真实,那么,说许多事情别人都认为是虚假的。

              ●智者不愁,多为少忧。

              汉·乐府古辞《满歌行》聪明、有才智的人,谋划周到,不用发愁,多做实事就少一点忧虑。

              ●百种奸伪,不如一实。

              清·李光地《性理精义》再狡诈、虚伪,也不如诚实。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须少结实成。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外表光鲜好看,也不如有实际内容的好。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宋·包拯《明刻本附录》 清心:摒除私心杂念。直道:率直地为人。无私和正直这是修养处世的根本。

              ●人之生也直,心直则身直,可立地参天。

              明·王文禄《海沂子·真才》 直:刚直,坦直。立地参天:脚踏实地而高入云霄。心地刚直:可以光明磊落地自立于世。

              ●聪明正直者为神。

              唐·柳宗元《骂尸虫文》 谓聪明正直的人为最好。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周:道义上的结合。比:勾结。君子在道义上合群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能在道义上结合。

              ●正身直行,众邪自息。

              《淮南子·缪称训》为人纯正,行动坦直,所有的邪恶的行为就自然会止息。

              ●厉鬼不能夺其正,利剑不能折其刚。

              明·谢榛《四溟诗话》 刚正耿直的品质不为邪恶威武所屈折。

              ●日间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五 行为正直,心无愧惧。

              ●立身制行,本诸一心,心正则为忠,为直,不正则为奸,为慝。

              清·赵尔巽《清史稿》 立身:指为人。制行:指处事。慝(tè):奸邪。为人处事,思想端正不端正,训有忠诚正直和奸狡邪恶的区别。

              ●心正不怕影儿斜。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正:纯正,端正。思想纯正行为也就正派。

              ●正不容邪,邪复妒正。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回 容:让,允许。复:再。妒:妒忌,忌恨。正直和奸邪互不相容。

              ●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比喻人的根基牢固,为人正直,就将立于不败之地。

              ●心正何愁着鬼迷。

              明·周螺冠《锦笺记》第二十出 心地端正就不怕受鬼迷。

              ●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直:正直,合理。宁可正当地去争取,也不可委曲地谋求。

              ●好谀是人生大病。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喜欢奉承是人的一大弊病。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公正无私,才能不怕人生道路的艰险。

              ●正者吉之路,邪者凶之征。

              晋·傅玄《履铭》 品行端正使人吉祥,德行邪恶终归招致凶险。

              ●但立直标,终无曲影。

              《旧唐书·崔彦昭传》 标:标杆。心正必无恶行。

              ●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

              宋·苏轼《私试策问》 身:自己。人:别人。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五代·后周·冯道《偶作》 只要自己内心没有邪恶之念,就是在极险恶的环境中也能立身。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为人宁愿正直地安贞守拙,也不可靠邪门歪道谋取赢余。

              ●且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把善良美好之心,传留给后代继承。方寸:指心。

              ●宁为直伐,不为曲全。

              明·王廷陈《矫志篇》 愿刚正不阿而遭杀戮,不卑躬曲节以求全。

              ●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

              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 有修养有名望的人务求实际,而不图外表好看;致务于自身的修养锻炼,而不计较自身以外之物。

              ●不曲道以媚时,不诡行以邀名。

              汉·崔寔《政论》 不能违背人生准则以迎合时俗的好尚,不能以欺诈的行为以取得虚名。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为人纯正,可以安定天下。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唐·孟郊《游终南山》山中的隐士,自身纯正,虽然艰险,心中也感到坦然。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唐·李白《古风三十二首》 难为桃李颜:很难具有桃红李白的鲜艳色彩。比喻为人孤傲正直,不愿以诌容媚色取悦权贵。

              ●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愿俯首低眉侍奉权贵而使自己曲心抑志,郁郁寡欢。

              ●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

              唐·白居易《折剑头》 不要轻视那折断了的直剑,它比弯曲的全钩还要强硬!

              ●用心莫如直。

              唐·李翱《答朱载言书》 为人应正直。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唐·寒山《联句》 清:清澈。皎洁:明亮洁白。比喻内心至为澄明洁白。

              ●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

              唐·元结《自箴》汝若全德:你如果是道德完美。汝,你。必忠必直:一定是忠诚、耿直的人。全行:品行无瑕。必方必正:一定是正直的人。方:正直。

              ●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

              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比喻男子汉的志气要坚定正直,心怀坦荡无私,这样就懂得人生的真谛了。

              ●登山须正路,饮水须直流。

              唐·孟郊《送丹霞子阮芳颜上人归山》正路方登,直流才饮,喻为人应正直。

              ●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

              唐·宋之问《题张老松树》 无寸枝:不分枝杈。孤直:孤高直挺。喻为人有如老松,孤高正直。

              ●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宋·苏轼《老人行》 始终如一地保全自己的节操。

              ●形之正,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

              唐·马总《意林》 以形正影不斜喻人品正直则言行不至偏颇。

              ●守正直而佩仁义。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宋:操守。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义之德。

              ●《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 大学:书名。修身:修养自身品性。齐家:管理好家庭。治国:治理好所在的地区。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诚意:使意念真诚。

              ●教人治己,皆宜以正直为先。

              宋·王安石《洪范传》 宜:应该,应当。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

              宋·梅尧臣《古意》光:光亮。刚:刚强。魄:月之光。比喻要保全坚贞刚直的气节。

              ●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

              明·方孝孺《逊志斋集·朋友》 淡如水:清淡得象水一样,形容淡泊而纯真。君子的心地如水那样淡泊纯真,感情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小人说得好听,却口是心非,言行相悖。

              ●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心正则事正。

              明·薛瑄《读书录·体验》 用源头和流水的关系,比喻要有正直的思想才能做正直的事。

              ●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心地纯正,邪恶的人自然不能侵扰;行为端庄,凶恶之人怎能欺侮?

              ●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树。

              明·洪自诚《菜根谭》 心地:心里。随在:处处。喻处处以正直平和之心对待别人,将会处处得到别人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

              ●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诗经·小邪·何人欺》 对人问心无愧,对天不存畏惧。即立身处世正大光明。

              ●人不可以无耻。

              《孟子·尽心上》人不可没有羞辱之心。

              ●欲人不闻,莫若不言;欲人不知,莫若不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想要人不知道,最好是自己不说,自己不做。

              ●磊磊落落向曙星。

              古乐府《两头纤纤》 胸怀坦荡可同闪亮的晨星相媲美。

              ●内不愧心,外不负俗。

              三国·魏·嵇康《卜疑集》对己无所愧疚,对外不违时尚。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五代·荆南·孙光宪《北梦琐言》好事往往不为人所知道,而坏事却传播得非常迅速广远。

              ●心不负人,面无惭色。

              宋·普济《五灯会元》第4卷 负:违背。惭:惭愧。不做对不起别人的事,就不会有惭愧之感。

              ●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荀子·劝学》声音即使再小也不会听不到,行为即使再隐蔽也不会不表现出来。

              ●持身如玉洁冰清,襟袍如光风霁月。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比喻人品高尚,胸怀广阔。玉洁冰清:宝玉般纯洁,冰雪般清白。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明净的景象。霁(jì),雨雪停止。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有道德的人时刻注意光明正大。

              ●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测之人情。

              明·洪自诚《菜根谭》眼光要长远,心胸要宽阔。

              ●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四 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打破天窗说亮话。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 比喻坦率地说真话。

              ●明人不做暗事。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4回 光明正大的人,不做见不得人的坏事。

              ●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

              明·洪自诚《菜根谭》 暗昧:不光明。厉鬼:凶恶的魔鬼。情操不同,对客观环境事物的体验迥异。

              ●心安茅屋稳。

              清·杜文澜《古谣谚》 心地安详,虽穷犹乐。

              ●心口如一,犹不失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

              清·梁启超《新民说·附录》谓光明磊落的人,应该是心里所想的和口头所说的完全一致。

              ●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

              清·梁启超《成败》 磊磊落落:谓心地光明正大。磊磊:原指群石高垒貌。落落:豁达开朗貌。独往独来:比喻不仰仗别人,无怕牵碍。谓男子汉应当光明正大。

              ●心安理得,海阔天空。

              清·梁启超《新民说》心安理得:自己认为所做的事是顺理成章的,心里很坦然。海阔天空:象大海般辽阔,象天宇般无边无际。坦荡的心胸象海洋和天空那样辽阔。

              ●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

              《晋书·石勒载记》 大丈夫处世行事,应当坦坦荡荡,光明磊落,象日月那样洁白明亮。

              ●生平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

              《小学·外篇》 生平:毕生的所作所为,都是光明磊落的。

              ●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

              宋·朱熹《朱子语类·易九》 底:同“的”。

              ●无事不可对人言。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自认为心胸坦荡,没什么可隐瞒的。

              ●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

              宋·黄庭坚《豫章集·濂溪诗序》 洒落:洒脱,不拘谨。霁:雨雪初停。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明净的景象。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 皱眉事:指坏事。切齿人:指痛恨到极点的人。自己不做伤天害理的事,就不会有憎恨你的人。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礼记·中庸》 虽属极幽隐、细微之处,实际上没比这更明显、具体的了。见(xiàn):同“现”。隐:不显露。微:显现。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小学·外篇》 天、神:迷信的说法,指上天、神明。子:指你。无事人不知。

              ●夜觉昨非,今悔昨失。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觉:醒悟。悔:后悔,悔过。应当经常自我反省。

              ●君子独处,守正不挠。

              《汉书·刘向传》有德行的人单居独处,也坚守正道,不肯屈从。

              ●君子暇豫则思义,小人暇豫则思邪。

              《阮子》 君子在悠闲逸乐的时间里考虑的是道义,小人在悠闲逸乐的时间里想的却是不正派的事。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为;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淮南子·说山训》 兰:香草名。幽谷:僻静的山谷。莫服、莫乘:没有人佩带、乘坐。行义:施行仁义。不为莫知而止休:不因没有人知道而停止。比喻君子行仁义之事不求名不避宠。

              ●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唐·骆宾王《萤火赋》类:类似,好象。道:正当的事理。有道德的人,即令在没有看到之处,也不做欺心的事。

              ●一生肝胆向人尽。

              唐·顾况《行路难》 为人处世,应当肝胆相照。

              ●君子之心,似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

              明·洪自诚《菜根谭》 君子之心坦荡可解。

              ●无言暗室何人见,咫尺斯须已四知。

              唐·周昙《杨震》 无言:不要说。暗室:比喻暗中。咫尺:喻距离极近。斯须:一会儿。四知:指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任何事情都无法掩人耳目。

              ●怜此皎然质,无人自芳馨。

              唐·白居易《咏牡丹》 怜:怜爱。皎然:洁白。

              ●兰在幽林亦自芳。

              唐·刘禹锡《衢州徐员外使君遗以缟纻兼竹书箱因成一篇用答佳贝兄》兰:香草名。幽林:僻静的山林。比喻人在独处时也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礼记·中庸》 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唯恐有失。

              ●一生之内,当无愧于人。

              《梁书·高祖三王传附萧人理》 毕生都要无愧于人。

              ●朗如日月,清如水镜。

              唐·杨炯《郪县令扶风窦兢字思谨赞》 比喻人生应当光明清白。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唐·韩愈《与孟尚书书》仰:抬头。俯:低头。对天、对人、对己都无愧。

              ●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

              《宋史·蔡元定传》衾(qīn):被子。虽独行独寝,也不做亏心之事。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岭表经年:在岭南过了一年。岭表,五岭以南,今广东、广西地区。孤光自照:谓自己心地光明磊落。孤光,指月亮。肝胆比冰雪:谓自己玉洁冰清。

              ●看风驶帆,正是随波逐流。

              宋·普济《五灯会元》 看风驶帆:比喻看势头随时改变对事物的态度和言行。随波逐流:比喻没有主见,随大流。为人要正直,不可看风驶舵。

              ●自道神鬼莫测,岂知天理难容。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4卷 神鬼莫测:形容事情极为诡秘。天理难容:天道不容许。天理,即天道,迷信者谓天所主持的公道。

              ●要人知重勤学,怕人知事莫做。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3卷 知重:敬重。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明·冯梦龙《醒世通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 如果想别人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做。形容做了坏事不可能瞒过别人。

              ●人能克己身无患,事不欺心睡自安。

              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 人能克制自己就没有灾祸,做事不昧着良心就自然能安睡。

              ●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宋·佚名《名贤集》 亏心:违背良心。亏心之事不要作,侥幸心理不应有。

              ●自古明人不做暗事。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从来光磊落的人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树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深:指树的根扎得深。比喻为人正直、行为端正,就什么也不惧怕。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电。

              宋·陈元靓《事林广记·警世格言》 谓为人不要做亏心事,因为天威神录在鉴察着一切。

              ●无愧于事,不如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如无愧于心。

              清·石成金《传家宝》为人处世最要紧的是问心无愧。

              ●镜子明则尘埃不染,智明则邪恶不生。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能明辨是非,就能抑止邪恶行为的萌发。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谓为人要光明正大、忠诚老实。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不愧我生。

              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 很难事事尽如人意,但求处世无愧于心。

              ●欲为天下第一等人,当做天下第一等事。

              明·胡居仁《居业录》要成为杰出的人物,就应当干出杰出的事业。

              十、古代胎教的理论依据有?

              胎教一词源于我国古代。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那时胎教的基本含义是孕妇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容易被孕妇情绪、言行同化,所以孕妇必需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名为胎教。《大戴礼记·保傅》:“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又说“周后妃(即邑姜)任(孕)成王于身,立而不跂(不踮脚尖),坐而不差(身子歪斜),独处而不倨(傲慢),虽怒而不詈(骂),胎教之谓也。”《列女传》中记载太任怀周文王时讲究胎教事例,一直被奉为胎教典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孕期有关行为、摄养、起居各方面之注意事项。如除烦恼、禁房劳、戒生冷、慎寒温、服药饵、宜静养等节养方法,以达到保证孕妇身体健康,预防胎儿发育不良,以及防止堕胎、小产、难产等目的。

              广义胎教指为了促进胎儿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健康发育成长,同时确保孕妇能够顺利地渡过孕期所采取的精神、饮食、环境、劳逸等各方面的保健措施。狭义胎教是根据胎儿各感觉器官发育成长的实际情况。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和众幼儿的智力开发说是

                        • 上一篇:胎教的意义与方法? 我国古代的胎教要注意哪些
                          下一篇:文心雕龙主要是讲什么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