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教学要点: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明确学前教育既是促进婴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方法又由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所制约。 教学时数:以讲授为主,结合录像、去幼儿园实地见习、观察幼儿为辅的方法进行教学。建议教学时数6学时。本章重点内容:什么是儿童发展?儿童发展的特点。本章考核要点: 识记:儿童发展。理解领会: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儿童发展对学前教育的制约作用有哪些?第一节 儿童发展的含义及特征一、儿童发展的含义 儿童的发展就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二、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 (一)天性――教养之争 1、遗传决定论(遗传因素具有统帅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1)柏拉图的先天理念说 (2)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 (3)笛卡尔 2、环境决定论(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大) (1)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人的先天禀赋是差不多的,人的成就和不同则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2)洛克的白板说 (3)华生的教育万能论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 ① 成熟 ②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③社会性经验 ④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2)四个要素不断相互作用,使幼儿不断地由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螺旋式向前发展。 评价: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辩证性。 4、 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1)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 ①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其中具有最重要意 义的是遗传,即亲代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②后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 ③先天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后天因素则是个体发展的条件。幼儿正是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2)遗传素质 ①儿童通过遗传获得人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特点,如五官、皮肤、体型,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等。 ②遗传素质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儿童发展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为其基本前提。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性基础。儿童在智力、才能、个性等都是有个别差异的,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来自遗传素质的影响。 ④但是遗传素质并不能单一决定儿童的发展,儿童具有的遗传素质只有经与社会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后天环境和教育 ①人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经过人改造的自然环境。 ②儿童是在与周围各层生态系统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注:'社会生态系统'是指与儿童发展有着直接密切关系的家庭、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和社区。) 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品质也是在与人们的交往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 ④通过教育可以发扬优良的遗传素质,使遗传所提供的某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并影响和改造不良的遗传素质。 ⑤学前期是神经系统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人的智力启蒙有重大使用,也是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三、发展的特征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 (1)个体发展从简单到复杂 (2)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3)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 2、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3、发展具有阶段性 (1)婴儿期这一年龄阶段主要在于身体的生长发育 (2)幼儿期则是智力发展与个性形成的启蒙时期
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 (一)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指以艺术品为媒介和手段进行的教育活动, 以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包括艺术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以及审美教育。学前儿童集体艺术教育则是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 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活动。这里的“集体”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 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心理相容的不规则群体, 集体教育能够形成凝聚效应和驱动效应, 满足学前儿童交往、爱与归属爱、自尊等的需要, 集体艺术教育通过群体间相互模仿、暗示、影响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学前儿童正处在自我意识飞速发展时期, 集体教学方式能够推动儿童心理上产生积极上进的要求, 形成内部驱动力, 有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社会意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本质是通过艺术活动中获得的审美感受来鼓舞儿童主动追求艺术, 并在其中获得生命质量的提高和完整人格的成长[1]。 (二)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个人具有良好的、持续稳定的个性特征、心理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智能发育正常、情绪积极乐观、人际关系适应良好、自我意识发展健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健全的个性特征。学前儿童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群体, 其心理状态不容易测量, 但同时学前儿童的个性、思维、性格等具有超强的可塑性, 是培养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时期。因此,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达到全面发展的同时, 仍要培养儿童成为大写的“人”, 即培养儿童成为自己幸福的源泉。那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发展,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促进儿童人格和谐的发展, 使儿童建立和谐的自身内部关系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适应社会环境发展, 形成健康良好的人格特质, 为今后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 集体歌唱与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歌唱活动泛指所有运用嗓音进行的艺术表现活动, 包含通常意义上的学习演唱、自由哼唱、念念有词、有节奏的说以及说唱动作表演的结合。这类活动发展的标准为:一是合理使用嗓音, 不伤害发生器官, 能够采用获得良好音色的方式唱歌;二是能够运用歌唱的方式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幼儿教师应该使用有趣味的方式与幼儿共享歌唱的快乐, 在歌唱的同时发展幼儿的记忆、听觉、创造性、思维力等;同时在集体歌唱中使幼儿一起分享快乐, 发展孩子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合作共享的能力。幼儿有效的学习和良好的发展是靠教师设计、实施学与教的细节保障, 在歌唱教学活动中, 幼儿最重要的不是单纯学习歌唱的技能和歌曲作品的表演, 而是通过集体学习并模仿进行各种社会性的发展。在集体歌唱活动中, 幼儿用愉快的方式探索世界, 不仅能够更好地发展自我意识、培养规则和纪律性, 而且有助于减少幼儿在成长中产生分离焦虑和恋父恋母情结, 有助于减少幼儿的自我中心感, 为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二) 集体韵律活动与幼儿心理健康 学前儿童的韵律活动泛指所有伴随音乐进行的身体艺术表现活动, 主要分为创造性律动和集体舞蹈, 创造性律动为幼儿提供了更多自由的、创造性的表达机会, 弥补了传统韵律活动教学以模仿和重复练习为主的被动性, 实现了现代教育改革理想向可操作教学行为的转化, 使幼儿能够在其中体验到自主探索和创造性实现自己想法的乐趣。集体舞蹈不仅具有审美教育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儿童社会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促进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发展。儿童在舞蹈中认识身在其中的立体空间的变化规律, 增强对音乐、舞蹈动作以及队形结构中数学规律的敏感性;舞蹈中儿童能感觉到快乐和成就感, 能够促进积极的生活态度, 挖掘正向的心理能量;培养儿童感觉统合的协调, 有助于儿童感觉、知觉、认知等心理健康的发展;舞蹈是一种流动的语言, 在舞蹈中儿童既发展了感觉统合的协调, 同时情感也得到表达和释放, 促进了身心和谐统一的发展。 (三) 集体音乐欣赏与幼儿心理健康 音乐欣赏是身心处在一种陶醉、欣赏的状态倾听音乐的活动。通过集体音乐欣赏活动, 能够开阔学前儿童音乐的眼界, 培养音乐细胞, 丰富音乐经验, 发展感知觉、理解、兴趣等能力。在集体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前儿童利用更多的感知觉通道进行音乐学习, 开放的感知觉通道越多, 对事物的认识越全面、越丰富、越深刻, 对学前儿童积极情绪的培养和良好性格的塑造起到促进作用;在集体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儿童在伴随音乐的表演过程中感知体验。研究表明, 倾听和表演结合的教学方式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 能更好地锻炼学前儿童的感觉统合, 改善多动症和抽动症儿童的行为习惯;在集体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更要引导学前儿童感受倾听环境的音响的快乐, 倾听是社会化的第一步, 是儿童学习、模仿的基础, 从小培养儿童倾听周围环境的声音的兴趣和能力, 有助于培养儿童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能力, 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专注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欣赏的过程, 在儿童参与的过程中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也促进儿童身心素质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