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作为一个早年有教书育人梦想的人,虽然之后没有进入教育行业,学非所用的职业生涯中,我对教育问题始终关注。何况早期教育是在乡下完成,对于乡村教育还是有一些体察感悟,此时很乐意回答这个问题,以发挥微薄之热,回报乡土养育之恩。
国人的故乡,都是乡村,故乡是我们的根,那祖先长绵的地方,至今依旧还有父老乡亲生活着,故乡的明月,照耀着游子前行的步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如今的农村,父母入城打工,空心村中留守儿童居多,家里人气稀薄,幼儿健康和学龄前心理发展又非常关键,题主能提出这一问题,足见不忘初心,对乡村教育的关切之情。
如今互联网这么火热,而留守儿童的家中,绝大多数都没有网络,祖辈文化程度所限,也极少有会使用电脑的。要利用网上免费资源,提升农村幼儿教育质量,我认为还要在乡村幼儿园着手,就像农村开办合疗的卫生室一样,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件,才能取得新合疗资格。谁要办乡村幼儿园,应具备网络教育设施,利用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弥补乡村教育师资力量的欠缺,使留守儿童赶上时代发展的步点,在起跑线上不能输的太多。
时代在进步,随着科技文化发展的大语境,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比父辈智商高,这是一种欣喜的社会现象。对于留守儿童的早期教育,强调幼儿园网络教育的同时,留守老人也要发挥自己言传身教的正能量。孩子天性乐观好动,单纯善良,对一切都感到新奇,模仿能力都很强,成长过程的一言一行,基本上都是从大人身上学来,家风门风很重要。家长自身有问题,培养的孩子岂能没有问题?
还是现身说法妥帖一些,我从自身的早期教育说说吧,以抛砖引玉。我出生于一个传统家庭,在故乡读完初中后,才入城读高中。我的少儿时代,祖父祖母虽然身体硬朗,究竟年事已高。独生子的父亲,比他的外甥年龄还小,幼时看着表哥表姐叫他舅舅,我都觉得好笑。高大英俊、好脾气的父亲,远在南方工作,一年回家一次,那二十天不到的时光,是我和弟弟最快乐的时光,而一年三百多天的日子,类同于如今的单亲家庭,父亲一走,家中又恢复了空落落的凄凉气息。早年上过私塾的母亲,忙于下地干活,回家洗衣做饭,很少有时间关照我们兄弟,我们的早期教育,主要得益于祖父母。早年在西安上过学的爷爷,很爱孙辈,白天到哪里去,都会带着我和弟弟,看到什么,讲述解释什么,晚上的历史故事,更有助于我们境界的拓展。同样出身于过去富裕家庭的祖母,也识文懂字,她的民间故事,特别是那神话故事,又拓展了孙辈的想象力。母亲雨天的唐诗教读,临睡前的童话故事和催眠的儿歌,也在我们兄弟的梦中,幻化出梦的翅膀……
如今的少儿读物很多,陪同少儿的祖父祖母们,能不能在孙儿入眠时,给他们读一读好文,讲一讲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