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幼教发展史?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与教育传统,在蒙养之教上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中国学前教育最早可追溯到殷周时期。

              关于近代学前教育制度的理念却并非来源于我国古代悠久的儿童教育历史,它是一种“舶来品”。我国近代学前教育是在借鉴和吸收国外学前教育的有益经验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但同时,我们通过对中国学前教育发展之历程的理性疏理和盘点,特别是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学前教育在各个历史阶段发展的特点、问题,并基于这个研究提出我国学前教育未来应对的策略有助于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面向新世纪的幼儿教育质量和水平。

              我国古人对学前教育意义的认识由来己久,历代思想家、教育家都曾或多或少地论及学前教育问题。

              颜之推

              南北朝的颜之推(531—约597)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学前教育思想家,著有中国古代学前教育代表性著作《颜氏家训》,它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学前教育的问题。在教育方法上,颜之推主张把爱护子女和教育子女结合起来,重视父母对子女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教育思想上,颜之推提倡终身学习,既强调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又提出直到当代仍有较强指导意义的晚学的思想。在学习内容上,颜之推反对士大夫饱食终日、轻视技艺、不学无术的做法,提倡“实学”,主张封建知识分子要接触社会实际生活,学习经世致用的知识,学习农业生产知识。

              朱熹

              宋代理学家朱熹(1130年-1200)等对当代和后代的学前教育思想都产生过巨大影响。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近代是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史中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中国幼教界一直致力于使来自异域他邦的理论和观念本土化。各种教育新思潮风起云涌,“民主与科学”、“教育救国”成为时代呼声。中国幼教界亦乘风破浪,掀起了幼稚教育中国化的改革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效法日本进行变法维新,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并主张从幼儿教育抓起。先进思想家们的积极宣传为学前公共教育机构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康有为

              中国清朝时期革命家康有为(1858-1927)把教育作为培养维新变法人才的主要途径,所办万木草堂以“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为教育宗旨。康有为关于学校教育制度的设想反映在1884年写成的《大同书》中。

              具体情形如下:

              人本院:已怀孕的妇女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

              育婴院:婴儿在人本院到6个月,断乳后进入育婴院,接受学前教育至5~6岁;任务是“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

              小学院:学习期限为6~10岁;任务是“以育德为先”,“以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

              中学院:学习期限为11~15岁;“一生之学根本于是”,任务除养体、开智外又以育德为重。

              大学院:学习期限为16~20岁,任务“专以开智为主”,接受专门教育。

              这是一个体系完整、前后衔接的学校教育制度,强调早期教育、学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主张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教育,反映了改良主义者的良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空想色彩。

              陈鹤琴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前身鼓楼幼稚园,是由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1892-1982)于1923年创办。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幼儿园。在陈先生指导下,鼓楼幼稚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实验成果,编写出版了《幼稚园单元教学》、《儿童游戏》、《儿童节奏》等书籍。1928年,教育部根据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成果,拟订了《幼稚园课程标准》向全国颁发。鼓楼幼稚园成为当时全国幼稚教育实验中心,在国内外幼教界享有盛誉。全国解放后,1952年8月,陈鹤琴先生主动要求将鼓楼幼稚园交给南京市人民政府接办,改名为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从“做人”开始,把教育目的划分为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

              中国学前教育改革同时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变革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是学前教育变革的必然选择、民族化是学前教育变革的内在要求和应有归宿、创新是学前教育变革的内在动力和本土价值。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外表幼儿园教学反思社会性

                        • 上一篇:我刚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很急需一些适合幼儿玩的
                          下一篇:什么是真正的蒙氏教育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