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幼儿教师随笔”

              幼儿教师教学随笔——表扬请慎重 作为老师,我们使用最多的一种教育手段就是表扬。特别是在提倡正面教育的理论大环境下,我们更是把表扬用到了极致,上下嘴皮轻轻一盅,一句表扬的话便毫不费劲地出来了。表扬——有时以一种极其休闲的方式出现,好比吃瓜子吐壳。如看到孩子的图画,可以不假思索地说一句“不错,画得很好”,或者摸摸孩子的头,说一声“你真乖”。这样的表扬在上班八小时内可以频频出现,不费力、不用心、不讲究技巧,只要嘴唇运动。说者无心,听者高兴。表扬——有时也会被说者以隆重推出的方式出现!这就好比穿正装,经过洗、烫、配、整等步骤,这才亮相。这样的表扬,不滥:一般都是预备好的,经过思考和计划,表扬的语句也是颇费一番斟酌。有时在集体面前进行,有时以单独谈话的方式。这样的表扬都是老师为了达到一种目的。说者有意,听者激动。应该说,一个善于表扬的老师是一个好老师,是一个懂得给予孩子温暖和鼓励的好老师,是一个愿意给孩子阳光,让他们灿烂的好师长。我一直在做这样的老师。但是,当我看了毕淑敏作家的一篇文章《请为你的夸奖道歉》后,我开始反省自己,甚至开始为自己曾经那么无所用心的表扬感到不安。文中提到的为夸奖道歉是因为:她一个朋友出国到一个教授家做客,夸奖了教授家5岁的女儿长得漂亮,非常可爱。但是,那位教授很严肃地对她朋友说:“你应该为你的夸奖道歉。你伤害了我的女儿,因为天生的美丽是不值得夸奖的,那样她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成了误区。如果你想夸奖的话,微笑和有礼貌是可以夸奖的。” 这样一篇文章不能不令我震惊! 因为在我们周围,有太多这样的表扬了:关于漂亮、打扮的表扬声不绝于耳。有夸奖眼睛大而有神,皮肤白嫩光洁的;有夸奖穿着搭配和谐,一身时尚名牌的……当我们成人陶醉于外在美和富贵时,我们的孩子呢?也被引人了沾沾自喜、妄自尊大的虚荣中。这样的表扬是误导啊! 在幼儿园里,我们还能见到这样一种孩子:特别乖巧、听话,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小朋友之间也从不打闹,偶尔发生争吵,即使自己是正确的,也总是牺牲自己的利益,谦让对方。这样的孩子,我们也常常表扬。表扬他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表扬他听老师的话,懂得安静。但是,从心底里想一想,你的孩子如果总是这样地生活在集体中,你会表扬吗? 或许,你会着急:着急他没有主见,胆小懦弱;着急他过于循规蹈矩,呆板拘谨。事实上,我们的表扬也同样把他们引入了误区:老师的表扬不断强化着他们的“乖孩子”行为!他们有时甚至连基本的要求都不跟老师提,就怕坏了自己乖孩子的形象。他们的自我,在表扬声中被一点点抹去。 “孩子不是一件可供欣赏的瓷器或是可以不负责任随你乱夸的动物,他们的心灵像很软的透明皂,每一次夸奖都会留下划痕。” 请对我们的表扬负责。严禁捧杀!

              教学随笔:当教学活动卡壳时

              小班的第一次泥工活动开始前,我早早就做好了隹备,为每个孩子准备好一份大大的泥团,让孩子们学做小球。活动开始,我先示范了一遍搓小球的方法,再将制作好的小球放在桌子上来回滚动。孩子们看得都很认真,一个个跃跃欲试。然而,刚刚拿到橡皮泥,就有一个幼儿叫了起来:“老师,我不会!”我有点生气,心想,这个孩子肯定没听清楚我的讲解。我带着一丝无奈又把操作要求讲了一遍。讲好之后我发现,很多孩子拿着橡皮泥还是不知所措。活动“卡壳”了!

              难道是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还不知道如何将橡皮泥分成小块吗?我赶紧叫停,指导他们将手中的橡皮泥先分成小小的几块,再搓捏其中的一块。终于,孩子们开始兴高采烈地操作起来。

              “老师,我不会变小球!”又有孩子大声喊起来。我走过去,手把手帮他搓出了一个小球。为了鼓励他,我拿起他的作品对其他孩子展示说“你们看,这是灿灿变的小球!”“老师,我会变面条!”其其听了也高兴地举起了她的橡皮泥。这时候我才发现,没有一个孩子搓出“小球”。活动又一次“卡壳”了!

              我仔细观察了孩子的操作后发现,将橡皮泥直接在板上来回搓运比用双手转圈搓简单得多。原来对刚刚接触橡皮泥的幼儿来说,让他们用手掌掌控橡皮泥使之变成一圆球是有难度的。意识到这一点,我立即调整活动方案,对幼儿说“小熊宝宝饿了,我们做点面条送给小熊吃吧!”这次,我详细讲解了将橡皮泥搓成“长面条”的方法。这回,没有一个孩子犹豫,大家快乐地忙碌起来……



              谢谢采纳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海淀爱不释手乐都

                        • 上一篇:幼儿教育笔记怎写?
                          下一篇:幼儿园小班9月教育笔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