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寓教育于幼儿一日生活中是什么意思?

              英盛观察如何实现幼儿园“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

              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n 案例一:我到一农村幼儿园小班,和孩子们一起认识小手,说出“手心”、“手背”后,伸出手指反复启发“这是什么?”终于有个小女孩说“是爪子”!

              n 案例二: 听一位小班老师的科学活动“区分软硬”,教师拿出卫生纸,先问“这是什么?”孩子们楞了半天,终于一个孩子说:“擦屁股的”。

              从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在现实幼儿教育中,幼儿教育存在着严重脱离生活的现象。由于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教育观念误导,使幼儿园教育依然存在重知识教育轻能力教育、重智育轻非智力教育等偏差,往往教师重视课堂教育、教科书本本上的教育,在生活中教育孩子的意识不强,不知道在生活中引导幼儿认识一些常见物品,能说出规范的词语。

              案例三:197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聚会。有记者问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

              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回答道:“是在幼儿园。”

              记者愣住了,又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

              老人如数家珍地说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个案例不仅仅是说幼儿园教育价值大,还更要说明了幼儿园教育内容和意义,无不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幼儿老师一定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幼儿发展为本,在真真切切的现实生活中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

              2、敏锐捕捉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案例一:到一大班看半日活动,吃点心时间幼儿吃的是山楂片,于是我有意地问幼儿:“你们知道山楂片是用什么做的吗?”再三启发引导下有一幼儿说出是“山楂片是用山楂做成的”。我接着问:“山楂是什么样子的……”可是难为了孩子们。当我问“你们吃过糖葫芦吗”?孩子们纷纷有话说了。孩子们再熟悉不过的“糖葫芦”,竟然没有老师或家长将它于“山楂”联系一起和孩子说一说。

              显然教师还没把“幼儿吃点心”这一环节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可见,不抓住孩子鲜活的生活场景,忽视现实生活中教育内容的选取,会抑制孩子对周围物品观察和探究兴趣,反而也会影响孩子思维、影响孩子知识的增长。

              案例二:来到西湖分园,几个月没见的孩子们用好奇的眼光看着我,又热情地向我问好,让我好感动好感动,于是我有了话题——

              跟小班的孩子交流:你想 朱老师了吗?哪里想了?为什么?

              孩子们讲的好动人:

              小手按着胸脯——心里想了。

              指着眼睛——眼睛想了,因为朱老师很漂亮。

              耳朵想老师了,因为想听老师说话。

              嘴巴想朱老师了,因为想亲亲老师……

              中班孩子说欢迎我,我问怎么表示欢迎我“可以笑”,“还有呢?”多次启发,得到的答案有“拍手”,“问老师好”,“来个飞吻”……

              我与孩子们的谈话、互动,无痕又有效地对孩子实施了情感教育,并发展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等。如《纲要》中指出,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教育价值,都应从幼儿发展的现实出发,加以充分的组织和利用。幼儿园教师一定要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留意身边的生活素材,捕捉教育契机。

              3、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操作材料)

              案例一:听一节中班科学课《有趣的声音》,目标“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发现并制造声音;初步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培养幼儿对音响世界的兴趣。”这位老师准备了一面大鼓和几面小鼓,通过教师示范和个别幼儿操作(敲鼓)来发现“有振动就声音,振动大声音就大,振动小声音就小”。没有操作的孩子在下面消极等待,乱作一团,课后这个老师跟我解释是“孩子不能一人一面鼓操作”原因。我跟她分析,“如果一人有一面小鼓,面对实际的大班额现状,你能控制住孩子不乱敲鼓吗?”我立即让孩子们坐坐好,即兴组织这个活动——让小朋友的小手拍一拍、小手敲敲桌子、小脚跺跺地板、小手放在声带处发“啊”的声音等等,每个孩子都有“操作材料”,都有了操作的机会,都跟着我的引导有了关于“声音”的体验,教学目标完成了。

              案例中的教师较多地采用讲解演示法,在运用操作法时,材料多由教师提供,忽视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教育手段,幼儿缺乏从周围环境中自选材料的机会,致使材料过于单一、划一,不能有效地引起幼儿操作的兴趣,所以也无法达成教学目标。

              案例二:听一大班老师组织的数学活动“认识序数”,活动中教师设计了有趣的场景,教学效果还是很好的。活动后,我建议老师带孩子走出教室,以“我们的幼儿园”为题,让孩子在实地观察、分析后,说一说“幼儿园的院落结构”、“自己班所在位置”(哪座楼、楼层)、“各年龄班的数目以及位置”等等。老师跟我反馈活动情况,认为这个活动,涵盖了数学中“数、量、空间”等知识点,教师只是把观察路线、提问语言、小结语言等设定好即可,所有的材料都是幼儿园原有的,孩子们却是以极大的热情参与活动,乐于发现并表达。

              这个以最现实的、最感性的真实生活环境设定的教育活动,营造了宽松的人际环境,使孩子有时间、空间去感受、去表达,也体现了在生活中“玩玩学学”,进而会启发孩子去关注自己生活的小区、生活的城市,拓展生活空间,用已有的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想势必对他们终生发展都是有利的。如“逛超市”、“逛书店”、“参观邮局”等社区活动也是巧妙利用周围生活资源好范例。

              4、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和发展需要

              生活的环节是多样的,生活的内容是丰富的,“一日生活”不同于“日常生活”, 不是所有的一切一切都去进行“所谓的教育”,所以老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科学的判断力,这里主要是“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和发展需要”,抓住有益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使教育充满意义和价值。如:教师若将“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理解为加强对幼儿的管理,要求幼儿重视规则,于是幼儿排队上厕所、洗手,不能随便说话等现象大量出现,孩子哪里还有什么兴趣,同时“教育”会演变成了“说教”本应富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幼儿成了相似的、标准化的“教育产品”,教学世界会被完全异化了。

              教师还要关注幼儿发展的需要。

              案例:在一个小班,我和幼儿一起认识“会生蛋的动物”,对于这所农村幼儿园来说,孩子们不认识企鹅、鸵鸟等动物是正常的,但把“大白鹅”说成是“鸭子”让我惊讶。更令我大跌眼镜的孩子们不知道是“小鸡的爸爸是谁?”连班里最聪明的孩子竟说是“小狗”,还有就是“老母鸡怎么叫的?”“公鸡怎么叫的”混成一团,这些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知识说不出,只能说明没有人引导!看到孩子们所需,我就设计了一个 “鸡的一家”主题活动计划,通过诗歌、故事、歌曲、美术、科学等活动,让幼儿非常有兴趣地了解鸡的生活习性,培养了幼儿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同时,生活中的教育也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小班幼儿吃点心时,应以“让幼儿喜爱吃、发展幼儿口语表达”为主要目的,引导幼儿看一看、尝一尝、说一说,点心的颜色、形状、熟练、味道等;而到了大班,则应以“认识食品包装袋的各种标识,并能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为主要目标,让幼儿认识产品质量认证标志、食品袋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食品贮存条件等,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自我保护和健康生活的能力。

              所以,“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一定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遵从幼儿的心理及年龄特点出发,创设宽松的探究氛围,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提高智商的教育方法幼儿的想象力沙子

                        • 上一篇:幼儿园游戏案例如何撰写?
                          下一篇:陕西咸阳一幼儿园多名幼儿午睡时遭老师打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