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岁的小朋友,可以每天读唐诗给她听,几遍就可以记住,但一定要重复;
如果孩子稍微大一点的话,可以结合讲故事的形式,结合唐诗的背景、含义,以讲故事的形式记忆,这样印象就会比较深刻;
古诗韵律很强,可以用快板一起进行背诵记忆。
题主可以去看看最好的方法学唐诗这一类的书,写的比较浅显易懂,可以参考讲给孩子听,帮助孩子记忆。希望躲你有所帮助。
那些比较长的古诗文,该怎么辅导孩子背诵?
部编语文教材,和人教版教材相比,选文方面有两个明显变化:一是课文总量减少,二是传统文化篇目增加。
小学阶段,共有古诗文124篇,占比30%,原人教版55篇,增幅50%;初中阶段也有124篇,占全部选篇的51.7%。
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是部编语文教材改革的方向之一,也是增强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古人亦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非常重视诵读与积累。旧时蒙学教材如《论语》《孝经》的内容,六七岁孩子是不可能懂的,古人认为可以在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内化。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法也是有效的。
但有效内不一定高效。古时学生学习,课程较单一,目的指向也非常明确,所以有足够的时间把课文嚼得滚瓜烂熟。但我们现在的中小学,课程很丰富,学生们需要学习很多知识。生活节奏快了,大家都很浮躁,没谁有耐心静待花开。背诵古诗文这种事,也希望找到速成的方法。速成的方法是一定没有的,但提高背诵的效率,还是有规律可循。
一、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无论是故事还是散文或议论文,都能用“三W法”或“五W法”(提取要素法)概括。宏观上把握文章大意,理清脉络,然后粗略地讲出来。这是基础的一步。这一步做不到,不要急于背诵。
细节上,对具体的词语也不能一知半解,要查看注释,结合上下文弄懂意思。否则,会成为理解的障碍。
由粗到细地把课文复述出来,这是背诵的前提。能复述,表明已基本理解文章内容。这时候,才可以开始背诵。
二、分解成小目标。
特别喜欢苏轼的文章,有一年,想把《前赤壁赋》背下来。但文章太长,有六百多字(对文言文来说已经很长了),我的记忆力又不好,背了后面忘前面,效率很低。
于是我换了个方法。全文共5段,我把它们分为三部分,每天背一部分。读一遍,试背一遍。如此反复,终于在四十分钟内,背完了第一部分。接下来的两天如法炮制,背完了后面的两部分。最后连缀起来,就可以整体背诵了。
把困难分解成小部分,比一开始就整体背诵,效果明显好很多。
三、抓关键词背诵。
文章每一段落之首句,多为本段中心句。古文最讲究对称美,这种讲究,不但体现在词、句之间,段落间也经常有体现。
或者段首用转折、顺接、递进等关系的连词,使文章气脉贯通。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作为长文的记忆节点,就可以更轻松地背诵出较长的文章。
比如《岳阳楼记》,背诵的难度不小。记得前几年,岳阳楼搞过一个活动,凡能当面背诵出《岳阳楼记》的游客,不但可以免门票,还能获赠小礼品。但真正能成功背诵出来的游客并不多。
这篇长文,二三四段的背诵难度最大。我们可以抓住“予观夫、若夫、至若”这三个关键词来帮助记。你看,这三个词,上一个与下一个都有一个字相同,意思上也表示出先后的顺序。记住了这三个词,课文的基本框架也就明朗了。
四、画出结构图(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在文章写作中应用广泛,其实用于记忆背诵同样极有帮助。思维导图焦点集中,主干发散,层次分明,能使用图形与颜色,便于联想与记忆。
下面是《滕王阁序》的简单思维导图(不能搞得太复杂,否则效果适得其反),在大脑中建立了清晰的导图印象后,就不会落下大段文字。当然,思维导图可以与前面所说的分解目标法结合起来用。
五、画面再现法。
适用于有配图的古诗文。如果确实没有,也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文章所描写的画面,或者与自己的影视节目中的画面建立关联。一些优美的电视散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就是音画结合所产生的效果。
如《蒹葭》这首长诗,该诗复沓的结构形式,其实让背诵变得更困难——极易混淆。这时候,如果能结合画面,每个不同场景,配合一幅不同的画面,就不容易把句子张冠李戴了。
六、物理位置记忆法。
最后说说物理位置记忆法。这个所谓的方法其实是我生造的,不知是否通用。我一直喜欢看纸质书,看电子书总记不住内容。仔细想这个问题,发现可能是这个原因——纸质书有物理空间,某些内容大致在整本书的什么位置,某句话大致在页面的前还是后,是有记忆的。这种记忆,可以帮助我记住文章的内容。电子书的内容没有物理位置,在大脑中建立整体感相对困难。
大家还有什么好方法吗?希望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