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记忆力差,背书总是记不牢,如何改善?

              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记忆,不同于平时生活中的记忆,据我个人研究思考,它具有以下三个元素:

              一是文化知识的载体——文字语言。二是文化知识的内涵——文字内容。三是文化知识的外延——逻辑与思维。

              孩子之所以记不住所学内容,尤其是记忆力不佳,问题就出在这三个方面。

              第一,对文化知识的载体——文字语言,没有感悟。

              中国的文化知识载体是汉字,汉字组成词句。有些孩子读几段文字,就能过目不忘,很快就能脱口而出,流利背诵,这类孩子天生对文字有超常的感悟力。

              一些孩子(尤其男生),天生恐惧文字语言,不爱读书,更不肯背诵,这就需要通过反复地大声朗读来培养语感,加强对文字语言的感悟力,建议要大声地读,有感情地读,有节奏地读,有表情地读,逐字逐词逐句地读,口齿清晰地读,而不是伊伊呀呀、口齿不清、含混模糊地读。

              不仅需要背诵时才读,每天还要找些名篇大声地读,每篇作文完成后一定要大声通读一两遍,直到读得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为止。

              第二,对文化知识的内涵——文字内容,不能领悟。

              文以载道,文字是记述事件的,当学生能清晰明白文字所记载的信息,并且自己也善于用准确的文字记载事情、表述情感时,说明孩子的记忆能力又前进了一大步。

              如何领悟文字记载的内容呢?可以采用“多感官记忆法”,调动人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等等来协助记忆。

              比如记忆唐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一句时,可以通过视觉感知月亮,通过方向感,感知月光就在眼前,而地面在脚下,通过触觉,感知月光之寒,霜之冷。如此这般,孩子才能领悟到唐诗的妙不可言。

              第三,对文化知识的外延——逻辑与思维,不能很好地理解。

              每一个文化知识一定其背景、原因、影响等等,每一个文化知识点本身,一定有其内在的思维与逻辑关系。

              就拿《静夜思》来说,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由景而及人,就是内在逻辑关系。前面写作者的头一抬(看床前)一低(看地面上的霜),后面又写一抬(看明月)一低(思故乡),这样比较就是思维。

              为什么看到月光看到霜,就想到故乡?这点可以让孩子在背诵过程中体会原因,还可以结合作者的经历来理解,这是外延。

              以上三个要素,虽然上看上去比较深奥,其实家长操作起来很简单,就是带领孩子多读(必须大声),多想(天马行空地想象),多写(从领会文字语言到自己掌握语言),多悟多领会,很快就能迷上中国汉字之美妙,记忆和写作能力渐入佳境。

              培养记忆力要靠引导,千万不能粗暴简单地强迫孩子,否则越强迫孩子越怕记忆,切记!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拓展幼儿想象力中级美德

                        • 上一篇:怎么引导孩子学习古诗?
                          下一篇:现在很担心孩子记忆力会越来越差,如何增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