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正确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学前教育是人生最初接触到的最正规的启蒙教育,而幼儿教师则是幼儿接触社会、学会生活的启蒙者,因此对于幼儿整个人生的成长阶段来说,幼儿教师无疑是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从基础做起、因材施教,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对他们施以合理教育,使幼儿在成长阶段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主的自理能力真是非常重要。一、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科学性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传统的幼儿教育,仅注重对幼儿智力的开发与知识的传授,如教会了几首儿歌,能背诵几首唐诗,照顾好幼儿的吃喝拉撒睡,更多的停留在疼爱关心的层面,而忽略了对幼儿的观察和引导,还有些老师认为,让幼儿独立做事情,往往适得其反增添更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宁可亲力亲为也不愿意放手,不给幼儿创造自主锻炼的机会。这样必然会抑制幼儿自主能力的形成,使他们在缺乏锻炼的成长历程中养成依赖、懒惰、不会自主创新的不良习惯。目前,越来越多的幼儿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在家中是父母的掌中宝、是爷爷奶奶眼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备受家长的溺爱与娇惯,凡事皆由家长一手操办,严重制约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对幼儿自理能力、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我们只有充分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性格特征,为其提供一些自主、自立的机会,在生活中开展循序渐进式的教育,使他们感受自主奋进、自主拼搏带来的成功喜悦,完善并树立他们自主进取的自信心,最终掌握良好的独立生活技能。二、幼儿生活习惯及自理能力培养的要求与策略对幼儿生活习惯及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而又繁杂的工程,如对于初入园的小班幼儿,要会穿脱简单衣物、能自己独立进餐、按时睡眠,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而对待稍大些的中班幼儿,在具备了初步的自理意识后,巩固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就显得容易得多。针对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幼儿,则要通过教育引导鼓励幼儿独立进餐、独立睡眠,定期洗澡、勤换衣服并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持环境卫生。因此,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及自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科学的教育计划与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将自理能力培养纳入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中,进行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计划式教育培养,为幼儿创造自由、开放的主动环境,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锻炼自己,逐渐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三、开展丰富的活动,激励幼儿产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学习兴趣幼儿天性活泼、好动,为了能令他们集中注意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应利用丰富的区域活动,将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寓于区域游戏活动之中,令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潜移默化,熟能生巧。例如我们可通过开展给娃娃穿衣服、比比谁的手和脸洗得更干净,谁会整理娃娃家等活动令幼儿产生兴趣,还可以通过开展特色的穿、脱衣服比赛使幼儿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提升实践能力。抓住生活中每一个能锻炼幼儿的机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反复练习,拓宽幼儿的训练途径,提高幼儿的水平。例如,每天餐前引导幼儿主动洗手、午睡前将鞋子脱下后要摆放整齐、起床后要努力自己穿鞋,吃水果时要学会自己剥皮,确立“穿鞋好宝宝”、“自己穿衣真能干”等多个奖项,以激发幼儿不断学习、不断努力。四、依据幼儿的不同性格特征及能力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不同的幼儿其性格特点会受到不同家庭教育背景的影响,必然会体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充分注重不同幼儿的性格特征,因人施教实现幼儿个性化发展。虽然幼儿最初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由于性格的的差异、家庭环境的不同,必然使幼儿的能力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认清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到底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若由于家庭溺爱教育造成的共性问题,那么教师则可通过集体的教育与强化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若属于个性问题,那么宜采取个别辅导、重点帮助,让幼儿始终沐浴在温暖的鼓励与深情的关怀中,从而增强信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例如小班初,教师可利用贴水果卡片的形式把幼儿分组,几位老师通力合作,有带幼儿去如厕的,有带幼儿去接水喝的,有带幼儿去洗手的,这样既便于教师了解幼儿的自理能力情况又能很好地掌握幼儿的进步程度。一段时间后,还可以通过比赛游戏的形式,比一比哪个宝宝更能干,树立榜样,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独立的自理能力的优良氛围。另外,良好的教育效果还需要家长们的大力支持。瑞吉欧非常崇尚一种理念:“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教师要引领家长学习新理念,放开孩子的手脚,把自由真正还给孩子,家园努力配合,共同培养孩子,形成幼儿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与良好的生活习惯。总之,在学前教育培养中我们只有用丰富教育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人施教的开展活动,树立家长良好的配合意识,才能真正形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为幼儿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独立、自主打下坚实的基础。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的现象。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是实施幼儿健康教育的前提,是促进幼儿健康的根本保障。《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3-6岁幼儿的健康划分为三个领域: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对于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主要要求幼儿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6岁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时期。幼儿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3-4岁时,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由于身心状况发育不完善,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能力。4-5岁时,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步提高,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逐步形成。5-6岁时,幼儿已养成自己的一套行为习惯。因此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要培养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首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指南中对3-6岁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设定了指标要求,就大班幼儿而言,5-6岁的幼儿养成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的习惯;能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吃东西时细嚼慢咽;主动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主动保护眼睛。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连续看电视等不超过30分钟;每天早晚主动刷牙、饭前便后主动洗手,方法正确。能知道根据冷热增减衣服;会自己系鞋带;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幼儿在幼儿园每天都要进行一餐二点的生活活动,就用餐上本园农村孩子存在着随意、散漫问题,我们针对这些现象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教育方法。每天早上营养员把生菜切好做成拼盆放在幼儿进园的地方,让幼儿一进园就能看到,并对食谱感兴趣。在吃饭前我们一边分菜,一边让幼儿看看营养员伯伯烧了什么好吃的菜,名称叫什么?加深其对各类荤蔬菜的认识。在这样愉快轻松的气氛下,幼儿很高兴,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乐于接受。午餐中播放一些轻音乐帮助幼儿愉快进餐,克服吃饭讲话的坏习惯。吃饭时老师仔细观察,根据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加以教育。对于饭量较小的幼儿,在分餐时先盛得少一点防止加重其心理负担,造成剩饭剩菜、拖延时间等现象。对于爱挑食的幼儿,教师酌情减少一些他们不爱吃的菜,并要求他们能尝试着吃一点,说说味道如何,教师再向他们说明这些菜的营养,这样逐步纠正了幼儿挑食的习惯。对于吃饭特别快的幼儿,教师也提醒他们学会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在制定时间内收拾饭筷,养成饭后安静活动的良好习惯。其次让幼儿学会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幼儿的学习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于他们动作的发展。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指出,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将促进孩子的大小肌肉群的发展,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如吃饭,幼儿不仅学会手喂饭的动作技能,还发展了孩子的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及手眼协调性。针对本园老人带孩子,越俎代庖的普遍现象,如何让幼儿学会自理呢?一是教育幼儿学会独立用筷、调羹吃饭。在小班就让幼儿学会使用不同大小的调羹、夹子等餐具选用点心,中班幼儿可以选用调羹、筷子用餐,大班大部分幼儿都使用筷子用餐,幼儿在生活中学会了技能。二是教育幼儿会穿脱简单的衣裤。小班的幼儿刚上幼儿园,不会穿衣服,领子找不到,袖子伸不进,钮扣扣不好。我们创设了娃娃家,让孩子在生活活动中给娃娃穿衣服,扣钮扣,刚开始钮扣洞对不齐,硬是对上一遍,二遍,直到对齐,裤子前后找不到,老师在前裤袋子上设了小红点,让幼儿先找标记,再分清楚裤子的前后,裤子穿上又拉不上,身体捏一捏,直到穿好为止。在孩子学习自理能力技能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再次保教结合巩固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好奇、好模仿、想说话是孩子的年龄特征,我们把生活自理技能设计成有趣的情景故事,形象的儿歌,比如小班幼儿的儿歌是“小调羹,拿拿好,小饭碗,扶扶牢,小眼睛看好碗,吃得干净真正好。”中大班的儿歌是“吃饭时,要坐好,慢慢吃,细细嚼,不掉饭,不洒汤,好好吃,长得胖。”让孩子在看看、说说中理解内容,懂得粗浅的道理,从而掌握动作技能。在操作区,小班我们投放了一些塑料瓶让幼儿拧拧盖盖,还放置了用可乐瓶制成的瓶娃娃,让幼儿做喂宝宝的游戏,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让孩子们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穿鞋,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还布置一些五颜六色的花,花心用纽扣代替,在材料袋里给幼儿提供各种颜色的花瓣,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扣扣、解解、玩玩。大班用万通板制作鞋板,让幼儿进行系鞋带的练习,充分让幼儿尝试练习各种技能。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锻炼小肌肉,使幼儿的自理技能得以巩固和强化。最后密切联系家长提高幼儿的生活技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做好小朋友的培养和训练,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为此,我们把每月的培养目标,写在家园联系之窗里,交待内容,让家长了解。同时要求家长为孩子提供方便,衣装轻便,便于孩子操作,并让家长在家里也进行同步培养。幼儿园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谈谈培养方法和孩子们的进步等,并传授一些教学技巧。大班家长根据自己孩子每天记录的生活内容,对孩子的发展情况也一目了然,许多家长称赞说:“孩子入园后,独立意识强了,许多事情都愿意自己动手做,老师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自理能力。”此外我们还进行每周一的“国旗下的讲话”活动,保健老师对幼儿生活习惯及自理能力进行点评,并对保持良好习惯的班级颁发流动红旗,以此鼓励。教师们还对自理能力、卫生习惯存在问题的幼儿,及时督促家长积极配合,让家长在家里注意其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幼儿园保持一致,通过家园协力,共同来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儿童习惯养的不好,终身受其累。”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及卫生习惯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该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情,从系鞋带、用勺子吃饭、自己穿衣服等小事做起,只有这样,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它能为孩子的一生奠定基础。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塘沽区后世3岁宝宝早教

                        • 上一篇: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下一篇: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用餐习惯研讨